一首840字的《长恨歌》奠定了他在唐诗的地位,一首754的《琵琶行》让我们见识了他的多奇绝,而《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问刘十九》更无一不是经典。
他给唐诗带来的是一种明如口语、通熟易懂的美。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白居易的另一首绝美之作,是他在寺院中游览时所作,诗名《大林寺桃花》。
全诗从开篇美到结尾,被誉为唐诗珍品,惹得辛弃疾和苏轼都写诗效仿,却无一能超越。
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为一首咏花诗,这首七绝彷佛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却胜在构思上。
一、二句写人间和山寺两处的花期的不同,四月时山下的花儿早就凋落,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可以想象,久在山下的墨客对付芳菲尽的伤感,一看到山寺的桃花,那种欢欣的心情。
为此墨客乃至将山寺与山下隔绝开来,它在墨客眼中成了独立于人间的瑶池,而上山便是由人间步入了另一个天下。

诗的三、四句是由景写情,抒发自己的感慨。
对付墨客来说,这山寺桃花嫣然成了春的青鸟使,而这调皮的春天就像和墨客玩起了捉迷藏,却终极还是被墨客在山上找到了。
至此全诗落笔,墨客将抽象的春天形象化,它可以自由流转,化身成一树桃花,从人间来到山寺里。

白居易生平绝美之作惹得辛弃疾和苏轼写诗效仿却无一超越原作

纵不雅观全诗有着白居易一向的明快和自然,同时又充满着童心,是咏春诗中难得的佳作,目前被收入在小学教材中。
后来苏轼故意模拟,在《望江南》中写下了一句“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同样是写桃李在深山中绽放,以词作的手腕来写,少了一些灵动。

而辛弃疾也有过考试测验,他在《鹧鸪天》中写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词中之龙的春不在城中,而在溪头的荠菜花花上,但是与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比较,仍逊色了不少。

白居易的诗便是这样,你说多高等彷佛谈不上,你说多奇绝也不好说,但是却是最不好模拟的,这正是他和李白、杜甫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他能成为唐代三大墨客的缘故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