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李鸿章21岁时,奉父亲之命进京应试,途中,他写下了十首题为《入都》的组诗,抒写内心的志向,这第一首,最为经典。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这首诗起二句便写得豪情无比。
“丈夫只手把吴钩”,钩,是兵器之形似剑而曲者。
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冠“吴”以称。
手拿吴钩把玩,即写出了墨客英姿飒爽的风采,也暗含墨客对自己才华的认可。

李鸿章最经典的一首诗第二联豪放无比是千古名句

“意气高于百尺楼”,这一句表面是写李鸿章应试时信心满满,意气高昂,有多高呢?有百尺楼那么高。
实际“百尺楼”背后有一个典故。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中载,一次刘备跟许汜[sì]、刘表评论辩论天下绅士,谈到陈立地,许汜说陈登是个狂妄自大的人,他曾经去见陈登,陈登对他不理不睬,自卧高处的大床上,让他睡下床。
刘备听后说,现在天下大乱,君王都流落失落所,你却向他提出买田宅屋舍的哀求,言谈也毫无新意,我假如他,我定要睡到百尺高楼上去,让你睡地下。

李鸿章用这个典故,意在解释自己有跟陈登一样的意气,不仅有才学,还有经国之大志。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这一联更是写得豪放无比,李鸿章说,一万年来,是谁在抒写历史,如今他离家三千里,想要封侯拜将。
这背后的潜台词,便是他是抒写历史,出将入相。
后来的历史,证明李鸿章确有这个能力,但对付当初刚刚参加乡试的人来说,可以说是非常狂傲了。

但也正是哪此豪放的诗句,才表示出了李鸿章非同一般的胸襟气概。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

上句说墨客李鸿章一定要跟随并超越跟他一同赴考的人。
途骥,是指跟他一同赴考的人。

下句说,自己志向远大,没有闲情去追逐野鸥。
鸥,用《列子·黄帝》海上之人与鸥鸟的典故,典故说海上之人与鸥鸟亲近,每天在一起玩,后来他父亲让他抓一只来给自己玩,第二天他再来到海滩上,鸥鸟高飞于天,再也不肯下来和他玩。
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常日是墨客用来表达自己没有世俗的机心。
而李鸿章这里反用贼,谓己自当奋力,无心清闲。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尾联以景结情。
芦沟桥,在京都西南,为京都要道也。
所谓“芦沟桥畔路”,是指作者入都之途。
瀛洲,《新唐书·褚亮传》载,唐太宗时,设置文学馆,命房玄龄等十八名文官为该馆学士。
还命人为学士画像、作赞,题名号于爵里,时人盛慕之,谓入文学馆为“登瀛洲”。

墨客李鸿章,在泸沟桥畔的月下,抬手笑指,有几人从这里开始飞黄腾达呢?

李鸿章的这首诗,写得豪放无比,从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21岁的少年的自傲与豪情。
理解李鸿章的生平,再来说“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不免有唏嘘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