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中杜甫的《登高》与崔颢的《黄鹤楼》便是唐诗七律之首的唯二诗选。

不过,本日我们要说的是崔颢的《黄鹤楼》。

严羽《沧浪诗话》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 中南大学教授王兆鹏将5万首唐诗按古今选本、历代评点、论文篇数、全录摘录、文学史总、网络链接等方面进行统计,历时17年,得到一份前100名的唐诗排行榜。
崔颢的《黄鹤楼》就排在了第一名。

就连李白也是崔颢此诗的虔诚粉丝。

中年再读崔颢的黄鹤楼才创造最后两句根本不是在写乡愁

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时,本来大发诗兴,准备做诗,但当他准备挥笔题壁时,却看到了壁上崔颢的诗,顿时大为叹服,为之搁笔,说:“面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可见这首诗是强者恒强,确乎具有某种不屈常的王者气候。

《黄鹤楼》

前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公元725年,作者崔颢沿长江漫游到武汉,登上了充满神话色彩的黄鹤楼, 面对滚滚长江,触发了他的想象。

他提笔做诗,来源两句便是:“ 前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阐述费文柞跨鹤登仙的神话,描述出一幅天高地迥,思绪无边的全景。

黄鹤楼空,人间依旧,墨客产生一种对人生的迷惘和无可奈何的惆怅心情。
为寻求排解,墨客开始了接下来的思考和探索。
《黄鹤楼》的经典和分歧凡响,便从此句开始。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千百年来,人们看不到黄鹤,看不到有人羽化,看到的只是在黄鹤楼上徒劳飘荡的白云,作为人间的见证,永久注目着人间的存亡活去世,却无动于衷;同时,古往今来的人们面对那同一的白云,留下的只有同样的茫然和想象。

人真的能羽化吗?如果羽化无望,人又该当怎么办? 往哪里去?崔颢在惆怅之中带有深深的疑问。

以是,他连续探索,从虚无缥缈的白云、黄鹤,转向自然和生命。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只见汉阳的树木在阳光下郁郁葱葱,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一片茂盛,令民气动。

看到这样一幅意境开阔,生气盎然的大自然景致。
崔颢忽然明白了,自然界的欣欣向荣不正是人生生气勃勃的写照吗?

他彷佛在高兴地呼喊: 人生也可以像草木一样,有他辉煌的春天, 发达发展的春天 ! 想到这些,作者原来的惆怅之感去了七八分,取而代之的是振奋。

但是振奋并没有持续太久,作者的思虑又深了一层,人也著名贵的春天,但是这春天却也不能永驻,人纵然仕途再顺达,也有失落意的时候,就算一贯顺达,也不一定真的有所作为,人生归宿究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因此,作者发出了一个疑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可以是指夕阳,也可以指人生的尽头,“乡关”可以指代家乡,但更多的是指人生的归宿、思想的归宿、形骸的归宿,灵魂的归宿。
“烟波”象征着人生问题的神秘和不可知。

翻译出来便是:“人生末了的归宿在哪里呢?面对着烟雾弥漫的江水,我陷于深深的愁思之中。

从“晴川”到“日暮”,天色已晚,人生不再,归宿不知,此情此景,愁何以堪?这是人生最大的哲学问题,是墨客在为全体人类的终极归宿而愁。

也正是由于这样,墨客所愁是古今哲人共同的悲愁,没有时空限定,纵然今人读之,亦能被深深触动。
大概这便是所谓的“万古到今同此恨”吧。

真正理解这首诗,才创造,崔颢远不但在写乡愁,他的立意是如此高远而又深刻,令人赞不绝口,反复品读,不免沉醉个中。

全诗在感情上经历了“惆怅—振奋—愁思”三次大的起伏。
墨客仅用短短八句诗就很有层次地把这一繁芜的思虑过程表达出来。

他把这些情绪转变隐蔽在一幅幅画面中,一去不复返的黄鹤,无动于衷的白云,郁郁葱葱的汉阳树,萋萋成长的芳草,烟雾弥漫的江面。
浑然天成,自然而然,感想熏染不到一丝的刻意。

无论是在美学还是在立意上,此诗都极难堪得!

也难怪,一向为当时诗坛诟病,爱写妇女闺怨的崔颢,仅凭此一诗,便能扬名天下,从此非凡。
如今看来,的确该当如此。

但是,如果要评此诗为七律第一,便有人有疑问了。
若从诗体的角度看,此诗并不完备符合格律的规范 ,仅仅四句就重复涌现了三次黄鹤,并且就连平仄都没写对。
为何能够位居榜首呢?

曹雪芹在《红楼梦》“喷鼻香菱学诗”这一回中,借林黛玉之口,表达了自己的不雅观点。
林黛玉跟喷鼻香菱讲诗的时候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润色,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要知道,享有盛名的崔颢并非是不懂音律的,反而十分谙熟。
而《黄鹤楼》正是好句来了,已经不必再顾及音律了,以是首联、颔联却冲破了做诗的常规,不拘泥于格律、对偶,却用环转复叠、连珠贯玉、铿锵流利的词句,将充足的思想激情和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充分地表达出来。

从这个方面看,音律的不严格丝毫不影响这首诗成为七律之榜首,乃至还能由于此创新之举,额外加分。

如此好诗,上学的时候竟然没理解一星半点,的确以前每次看到教材结尾的背诵全诗都以为十分厌烦,如今再看,曾背过的诗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为何中年要重读诗词?

人到中年,再重读一遍,才创造原来在我们心中存储了这么大一笔文化财富。
在生活中所碰着的困惑,竟然在诗中都能找到共鸣,千百年前的墨客仿佛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可以在最孤独的时候陪伴,让人从中感想熏染到温暖,汲取到力量。

我的重读之路,是从戴建业老师讲课的视频开始,去年,他讲解古诗词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之后,我也成为他的粉丝之一。

从来没想到古诗词还能这么有趣,李白、杜甫、崔颢不再是书本上死板的名字,而是有性情,有特点、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的诗作远比我们想象地要更加深刻。

读诗如果自己只看原文,远远理解不了墨客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正须要一个有研究的老师细细地讲给你听。
才能逐步地走进诗词的天下,创造它的美好与奇妙。

戴老师正是这样的老师,在抖音上有510多万人跟他一起读诗。
老师说,看视频虽然有趣,但毕竟不系统,反复地看书很主要!

以是他把视频课程的内容注入自己多年对诗词的研究成果,编著了一本书《戴老师魔性诗词课》。
一经出版,迅速被一抢而空。

很多人买了一本给自己看后,又再次买来给孩子看,送给朋友看。
这便是好书的力量,让人沉浸个中,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知足感。

罗祥老师说:“有很多快乐是放肆的快乐,它降落了人的肃静;而有些快乐是高等快乐,它表示了人的肃静,我们之以是读书,行路,实在便是希望我们能够不断地享受高等快乐。

喝一顿酒,花费500块,1000块,得到的却是放肆的快乐,须臾即逝;而读一本好书,只须要45元,却能享受一次高等快乐,并且在往后的人生始终持续。
何乐不为?

点击下方链接就可购买,让自己也享受一次高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