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早以前的孩子们,常常在一起玩耍。
他们唱的童谣都是多少年乃至几代人传唱过的。
只管有些粗陋,但我觉得很真实,贴近生活、接地气。

如:

喔喔,觉觉。

小孩睡着唠,

博山早些年的儿歌儿歌转自孝妇河畔

大人利索唠。

小孩醒唠,

大人跳唠井唠。

这是一首大人哄孩子睡觉的摧眠曲,大人一边用手轻轻地拍打着孩子,一边逐步地唱。
很老土,但很真实。
小孩子便逐步地闭上眼睛,甜甜地睡去。

再如:

小巴狗,戴铃铛,

刚啷刚啷到集上,

买菠菜,买白菜,

刚啷刚啷再回来。

小板橙,巴轱辘,

开开油门看媳妇。

谁来唠,小姑夫,

挎的啥,小马虎。

咬人啊不,不咬人啊,

我看看着来,

___啊呜。

小老鼠,爬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奶奶奶奶抱下来,

猫来唠,

___啊呜。

以上三首,很有想象力,很形象,又顺口,随意马虎记。
同时寓教于乐,让孩子们通过传唱,懂得了一些生活的知识,如买菜要到集上、马虎咬人、猫逮老鼠等等。

又如:

南瓜种,嘎蹦蹦,

俺娘不几俺买油灯。

买唠个油灯经薄薄,

俺娘不几俺找婆家。

找唠个婆婆经歪歪,

缒着那辨子打悠千。

小狗汪汪咬,

亲家来要瓢。

今年雨水大,

冲唠葫芦架。

你说俺待几你啥?

泔水瓮里有个瓢碴碴,

刷把刷把几你罢。

鸡勾勾,打鸣唠,

爷爷起来喂牛唠。

奶奶起来缝衣上,

一缝缝唠那牛比上。

以上三首恢谐、诙谐、给人以想象力。
同时又顺口、好记,随意马虎传唱,启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还在操持生养以前的时候,屯子人家孩子多,一家五六个孩子很正常,多的兄弟姊妹八九个、十几个的也有。
大人们忙不过来,就大的看小的。
一个大孩子领着几个小孩子再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的比比皆是。
但那时的孩子们很康健,光着露着土里水里长年累月很少有人感冒发热。
一点也没有现在孩子们那么娇气。
当然由于性情不同,有的孩子天生爱哭,又粘,哭起来成半天不住声。
于是大人们又教了新的童谣:

叫喊将,啃屎棒。

人家不叫啃,

扒下就打滾。

打唠一后晌,

挣唠碗豆汤。

又待喝又待养活。

端到门士欠(门坎),

桶唠一多数。
(桶:泼洒的意思)

端到天井,

桶唠个干净。

孩子们唱着跳着,哭者也破啼为笑,流出的鼻涕立时吹起了一个大泡泡,于是大家都来看吹铃铛,便笑得更欢了。

其余一首哄孩子的童谣,大人或是大一点的孩子,面对面地拉着小一点孩子的双手,前后摇着,一边摇一边唱:

罗罗,面面,

请唠小孩来用饭饭。

啥饭?炒杂面,

谁赶嗯,老红眼。

谁烧火,秃老婆,

咋着烧,不拉着。

谁推磨,豆虫,

咋着走,顾拥。

谁打水,蚂蚱,

咋着走,跳哒,

打唠罐噢吊杀。

这首童谣极具戏剧性,把赶面、烧火、推磨、打水这些屯子家庭中的活路淋漓至尽地用老红眼、秃老婆、豆虫、蚂炸等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热火朝天地忙着而又快乐着的想象,如临其境。
活脱脱便是一个童话剧本,让孩子们一边唱着一边增加着生活的知识。

还有一首是大一点的孩子们唱的,这时候的孩子们心眼多起来,知道调皮了。
人们说:七岁八岁狗也嫌,一点不假。

童谣是:

xxx,不大高,

一屁呲到柳树稍。

柳树稍上一领席,

一屁呲到八陡集。

八陡集上放爆丈,

一屁此到南庙上。

南庙上,吹喇叭,

一屁呲到老马家。

老马家,出豆腐,

一屁呲到锅背面。

锅背面,冒点烟,

一屁呲到场院边。

场院边上一口井,

一屁呲木唠影。

……

这首童谣稍显粗俗,具有一定的调侃性、故事性,也有一定的寻衅性。
由于前边的xxx可以随便冠以一个人名,那么就唱谁是谁了。
那时候街上孩子们多,成群结队,一旦有一个领头唱起来,一呼百应一哄而起,不管是赤着脚的光着腚的都_会拥过来使动地唱,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有时候也唱大人,跟在大人后边唱,直到唱的大人沉不住气了,回过分来跑几步,伪装要打人,孩子们才哄地一下跑散开来。

3、那个年代的童谣,基本没有政治色彩,只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如:

小家雀,过河崖,

淹唠衬噢淹劳鞋。

过去河崖一口屋,

一个小孩在那哭。

小孩小孩你哭啥?

俺娘不给俺找媳妇。

邦邦邦,卖豆腐,

一卖卖到山背面。

山背面,有块谷,

两个斑鸠咕咕咕。

金银花,一古查,

俺娘生唠俺姊妹仨。

大姐待家出豆腐,

二姐出来去卖渣。

便是三姐不会干,

撵唠坡一逮蚂蚱。

逮唠仨,蹦唠俩,

剩下一个扔唠它,

你说气煞不气煞。

当然,童谣中也有神往美好生活,憧景美好未来的。

咣咣嚓,砰砰嚓,

打小俺随着佬外家。

佬娘给俺好饭吃,

妗由给俺好粉搽。

等到俺长到十七八,

俺舅给俺找婆家。

大车拉庄稼,

小车轧棉花。

恣的俺心里乐开唠花。

花椒树,探连枝,

树底下一个大闺女。

大闺女,俊又巧,

两把剪子一起绞。

左手铰出了牡丹花,

右手铰的是灵芝草。

当然,也有戳穿丑恶征象,勾引儿童向孝、向善、向真、向美。
从幼小的心灵就善恶有辨、爱憎分明的潜移默化教诲。

长衣巴狼,衣巴长,

娶唠媳妇忘唠娘。

把他娘来背唠山坡哎,

把他媳妇背唠炕头上。

赶油饼,烧辣汤,

不吃不吃烧上喷鼻香。

看你饿不饿的慌。

4、大部分在民间传唱的童谣每每带有故事性,启示性,相对长一点,大都在四句以上。
也有的童谣很短,也就一两句话,但它能合营上一些大略的演出动作。
比如春天挖苗子的时候,妈妈们每每带上小鸡上坡,孩子们是少不了的。
一下子老鹰飞来了,孩子们便把小鸡拿得手里,高兴地仰着头唱:

老雕老雕你转转,

给你个小鸡你看看。

……

春天到山上挖梨梨嘴,也是一边唱一边挖:

梨梨嘴,跑山腿,

你不跟我你跟谁?

……

有时候在草毯里,路边上见了示示虫,是绝不能让它跑掉的,用手轻轻地按住唱道:

示示虫,示示虫,

你不拉屎害腚疼。

……

果真示示虫就拉屎了,这时轻轻地放开手,示示虫便悠哉悠哉地爬走了。
挖丁当也有唱:

丁当丁当开门,

大一领着个小人。

……

一边唱一边挖,一下子丁当果真就出来了。
然后把它放掉,让它重新钻进沙里,于是再唱再挖……

找一堆湿乎乎的土或沙,把一只手埋到里边,另一只手在上边瓜打,一边瓜打一边唱:

瓜打瓜打燕噢窝,

我给燕噢打唠砂锅,

燕噢来家不愿意我,

我给燕噢对起来,

燕噢来家夸把我。

然后逐步地抽出埋在里边的那只手,一个俊秀的燕窝就造出来了。
其余如藏猫猫歌:

指、星、过、月,

点、点、捏、捏。

不朝南,不朝北,

逮住小狗捂到黑。

藏好唠姆?

藏好兰!

山麦仁:

山,山,山麦仁,

麦仁着花结石榴。

石榴皮,我吃唠,

石榴籽,我卖唠,

丁当丁当花盖噢。

你要胭脂我要粉,

咱俩打个琉璃滚。

这样的童谣是带演出的,就有了一些艺术性了。
这里不旦旦是唱,同时也让孩子们动了起来。

有的童谣,每每好几个版本,一个地的人和另一地的人唱出来就不一样。
如两个版本的嘎啦秧:

(一)

东嘎啦秧,西嘎啦秧,

谁家那小狗喝了俺那喂狗汤。

老狗老狗你别咬,

再咬我给你一担杖。

……

(二)

东嘎啦秧,西嘎啦秧,

一布袋米,一布袋糠,

一撒撒到那王家庄。

大娘哎,俺来抱小狗啊,

小狗待那干草垛上晒洋洋。

你去选办

选花一,选绿一,

一选选唠个放屁一。

5、在那个年代里,孩子们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当代化的玩意儿,却总是满满的幸福感。
高枕而卧无拘无束,天性的开释和快乐的纯洁便是孩子们幸福的童年。
虽然物质生活无法和现在比较,但他们走一走跳三跳,歌不离口,幸福着快乐着。

忽然想起做了这样一个专题,引起了许多朋友们的关注,有的写评论,有的发感慨,沉浸在那少年时期美好的回顾中,还有的和我回味、磋商那些早些年的童谣,在这里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同时还要深深地感谢郑贵尧老师,由于文中部分童谣是由他搜集整理供应的。

想想那时候的孩子们,不但童谣多的唱不完,便是上学往后课外活动也非常丰富。
比如男孩子们打蛋(玻璃球)、打住(线团行头)、打瓦、打王八、滚铁环、打

后来,那些过去的童谣逐渐没有人唱了,新的童谣又盛行不起来,于是盛行的童谣彷佛有点断档。
有一首童谣在我的影象中,孩子们彷佛唱了几十年,大概现在还有喝的:

大苹果,圆又圆,

姨妈带我上公园。

我不哭,我不闹,

姨妈夸我妈宝宝。

能盛行那么多年,该当便是好童谣了。
但我每当听到孩子们唱这首童谣,心中总会有一种压抑感、强制感,有点透不过气来。
我不哭我不闹是为了得到姨妈的称颂?那么受了委曲呢?也不哭吗?如果哭了是不是就要得到姨妈的批评?以是不敢哭?哭和闹是孩子的天性,也可以说是他们对付大人的一种拿手和武器,不敢哭不敢闹的孩子,心里会承受多少委曲,乃至很多大人(包括家长和老师)有时候都不会理解。

就到这里了,末了以几首童谣作为结束吧:

老南瓜,面墩墎,

俺上佬外家住一春。

佬娘给俺好饭吃,

妗由给俺白不眼(瞅人)。

妗由妗由你白瞅,

麦由黄稍俺就走。

宝谷宝谷,找找小姑,

小姑来唠,麦由熟唠。

宝谷宝谷,你待哪屋,

我待山后,住唠瓦屋。

山后吃啥?

黄瓜炒肉。

刮大风,搂豆叶,

一搂搂唠个花大姐。

花大姐,拾棉花,

一拾拾唠个大甜瓜。

俺娘就说割著吃,

俺爹就说到年下,

馋的俺小嘴直吧嗒。

青青菜,嘎哒油,

小两口睡觉待一头。

枕着花斗枕,

摸着光油头,

你说恣悠不恣悠

恣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