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平常来说,好诗讲究措辞浅近、韵味悠长,而李商隐的《锦瑟》,险些句句用典,且措辞晦涩难懂,更要命的是,纵然你搞懂了每个典故的意义,弄清楚了每个字词的意思,依然不明白李商隐到底想表达什么,以是便流传下了“一篇《锦瑟》解人难”这样的评语。
虽然《锦瑟》难懂,但在其笔墨背后,彷佛蕴藏着某种动人心魄的美,吸引读者不断去追寻,不断去探索,终极沉沦在李商隐构建的笔墨幻境中不可自拔。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关于《锦瑟》主题的五种紧张不雅观点
《锦瑟》这首诗虽难懂,但它太美了,以是历代文人学者都曾考试测验表明此诗,《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关于此诗的笺评多达二十多页,在这些笺评中,关于《锦瑟》的主题紧张有以下五种不雅观点:
1、怀人说
这种不雅观点涌现得最早,北宋史学家刘颁在其《中山诗话》中说:“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青衣便是奴婢,也便是说,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个奴婢,这首诗是追忆李商隐与“锦瑟”的一段感情。
将题之“锦瑟”说成是令狐楚家的奴婢,恐怕是臆说,没有根据。清代纪晓岚则认为此诗李商隐追忆他与一位无名女子的恋情,“盖始有所欢,中有所限,故追忆之而作”。
2、咏瑟说
宋人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中说:
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晓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即是说,宋朝的大墨客黄庭坚读《锦瑟》时,也是读不懂,便向苏轼请教,苏轼说,这首诗便是写瑟的,瑟有适、怨、清、和四种腔调,中间四句诗便是分别写这四种腔调的。
这种不雅观点曾有很多人附和,到明代王世贞,他也认为“作适、怨、清、和解甚通”,但是这么一解,诗就去世了,诗的意味无全损失了,“然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
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种不雅观点。明人胡应麟说:\公众宋人认作咏物诗,以适、怨、清、和字面附会穿凿,遂令本意懵然。且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处,更说不能。\公众便是说用适、怨、清、和来解中间两联,本就有穿凿附会之嫌,到末了两句,咏瑟说更说不通。
3、悼亡说
最早提出悼亡说的是明末清初的钱龙惕,朱彝尊也很赞许这种不雅观点,他说:
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暏物思人,因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五十弦,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三字,意其人二十五而殁也。故人常以琴瑟喻夫妻,断弦即妻子去世去,朱彝尊的剖析颇为独到,不过,李商隐的妻子并不是二十五岁逝世。
清代墨客钱良择在其《唐音审体》中进一步阐发这种不雅观点:
此悼亡诗也。《房中曲》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即以义山诗注义山诗,岂非明证?锦瑟当是亡者平日所御,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集中悼亡诗甚多,所悼者疑即王茂元之女。旧解纷纭,殊无意义。钱良择认为,《锦瑟》是一首悼亡诗,吊唁的可能便是李商隐的妻子(王茂元之女),锦瑟便是亡妻平日里的常用之物,李商隐睹瑟思人,托瑟起兴。钱良择还举了李商隐吊唁亡妻的诗《房中曲》作证,《房中曲》中就有“锦瑟”二字,彷佛成为悼亡说的明证。
李商隐雕像
4、自伤出生说
这种不雅观点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回顾人生时的感伤之作。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中指出:此诗“分明是义山自悔少年场中,风骚摇荡,到今始知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也。”这种不雅观点将《锦瑟》的内容局限在对少时情色风骚的后悔,大大降落了整首诗的涵盖面。
《唐诗鼓吹评注》中说:“详玩‘无端’二字,锦瑟弦柱当属借语,其大旨则取五十之义。无端者,言岁月忽已晚也,玩下句自见。顾其意言所指,或忆少年之艳冶,而伤美人之迟暮;或感出生之阅历,而悼壮夫之,则未可以一辞写也。”总结起来,自伤出生说是说李商隐的这首《锦瑟》,是李商隐回顾自己的人生时,感叹年华逝去,而自己怀才不遇,一事无成。
5、诗集序说。
听说,有一个宋刻本的李商隐诗集,第一首便是《锦瑟》,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自题其诗集以开卷,是他诗集的序。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引程湘衡语说:“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
钱钟书师长西席在《管锥篇》《谈艺录》等书中连续阐发这种不雅观点,认为这首诗借物拟象,解释写诗的技巧和心法: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是说“年华已逝,篇什犹留,毕生心力,平生欢戚,清和适怨,开卷历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联是说作诗之法。“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擬象,如飞蝶徵庄生之金逸兴,啼鹃见望帝之沉哀,均义归比兴,无取直白。起事宣心,故‘托’,旨隐词婉,故易‘迷’。”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联是说诗的风格或境界。“‘珠有泪’,以见难虽化珠圆,仍含热泪,已成珍玩,尚带酸辛,具宝质而不失落人气。‘暖玉生烟’,此物此志,言不同常玉之坚冷。喻已诗虽琢炼精莹,而真情流露,生气发达,异于雕绘夺情,工巧伤气之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末了一联说的是“前尘回顾,怅触万端”。
钱钟书师长西席的这种解读,颇为新颖独到。
二、李商隐《锦瑟》是对人生总体情境的感想熏染除了以上五种不雅观点,还有人说《锦瑟》是伤唐王朝衰萎的,有人说是寄托牛李党争的,诸说纷呈。
上述诸诗,读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都缺少足够的证据,难以让人彻底让人信服。
这首诗如此难解,于是便有人认为李商隐是在故弄玄虚。清人黄子云就说:“必当日獭祭之时,偶因属对工丽,遂强题之曰‘锦瑟无端’,原其意亦不自解,而反弃之卷首者,欲以欺后世之人。”
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平日翻书用典时,有时得工丽之句,但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把它放在卷首,是用来欺骗后世之人。
事实上,我们之以是读不懂李商隐的这首诗,是由于我们太执著于去落实每个字的意思,太执著于追寻诗所写的详细情境,太执著于去确认诗中表达的详细情绪。
而李商隐的很多诗,写的只是一种感想熏染,而不是详细的某人、某事、某情。
葛兆光师长西席在这一点上说得很透彻,他说:“李商隐诗歌措辞试图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感想熏染,而不像盛中唐墨客试图表达的是心中的感情,感情每每是明晰的指向性的,喜怒哀乐表达起来比较随意马虎,读者阅读时也能从字面上理解,而感想熏染则深藏不现,连自己也不易捕捉,以是只能朦胧地表现,靠读者自行体验,因此表现的措辞也常常是虚化的。每每显得不知所云,缺少固定指涉工具。”
《锦瑟》所传达的感想熏染,其实在它的文本中便指明了方向,诗中的“无端”、“惘然”便是感想熏染的方向,这种感想熏染是无来由的,是繁芜莫名的,是模糊不清的;“思华年”、“追忆”便是感想熏染的指向,诗中的感想熏染是指向人生的回顾,但不是详细事宜的回顾,而人生总体的追忆。
李商隐的《锦瑟》,要表达的便是对人生总体情境的难以名状的感想熏染。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锦瑟是全诗的背景音乐,墨客在锦瑟无比哀怨的音乐中,生发出对全体人生伤感莫名的感想熏染。
庄生晓梦迷蝴蝶,是人生的痴迷;望帝春心托杜鹃,是人生的执念;沧海月明珠有泪,是一种俏丽而哀伤的感想熏染;蓝田日暖玉生烟,是一种温暖却虚无的感想熏染。
李商隐用风雅的典故,精美的措辞,织成一张俏丽的网,网住了回顾人生时各类繁芜莫名的感想熏染,此中各类,说不清,道不明,以是墨客末了只叹“惘然”。
当我们回顾人生时,我们的内心恐怕不是喜怒哀乐这样详细的情绪,而是五味杂陈,各种各样的感想熏染涌上心头,这样繁芜的感想熏染,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而李商隐,他将这些感想熏染都隐蔽在这首诗中了,只待我们再读之时,将其回味出来。
二、为什么有人读不懂还说好?纵然我们已经明白李商隐的这首《锦瑟》是写对人生总体情境的感想熏染,但对详细诗句的解读,依然很难解确,每一句是传达若何的感想熏染,依然很清晰界定,上述我对详细诗句的感想熏染,只是个人一时之感想熏染,未必准确。
那么,这么暗昧不清,意义不明的诗,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喜好?为什么还会被奉为经典呢?
首先,纵然我们读不懂,但我们依然会被其幽美的文辞吸引。
《锦瑟》一诗的措辞,实在是太美了,尤其第三联,其对仗之精工,意境之幽美,古诗词中无有过者。连以为李商隐在欺骗众人的黄子云,也不得不承认此诗词句工丽。
其次,正是因难堪懂,以是诗的理解空间大。
《锦瑟》之难懂,是由于它抽离了详细情境,同时采取象征隐喻的手腕,将诗中的感想熏染模糊化,这样一来,诗的诠释空间也变大了,我们不用费尽心思去想诗原来想表达什么意思,而是可以自由地用他俏丽的诗句来抒发我们的感想熏染。
在《锦瑟》一诗中,诗有了更大的生命力,有了更丰富深奥深厚的美,大概我们在某时某刻,溘然产生了“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感想熏染,或在异时异刻,产生了“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感想熏染,这时诗真正在我们生命中活了过来,而不是在书本中供我们膜拜。
以是《锦瑟》是一首可以让我们读一辈子的诗,这是别的诗做不到的。
梁启超师长西席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以为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代价,对付此种笔墨,便不容轻易抹煞。”(《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绪》)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86:李商隐《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