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曾有七绝一首,《六月十七日昼寝》:

尘凡席帽乌韡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齕hé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诗中后两句,把马儿吃草的声音,比作风雨中波浪的声音。
黄庭坚说,后面两句诗受了他人诗作的启示。
韡,靴的异体字。

一、我诗实发于乃翁前联

梦得《石林诗话》中记载:

马龁枯萁喧午梦误惊风雨浪翻江艺术来源于生活

外祖晁君诚善诗,苏子瞻为集序,所谓“温厚静深如其为人”者也。
黄鲁直常诵其“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龁残蔬”,爱赏不已。
异日得句云:“马龁枯萁喧午梦,误惊风雨浪翻江。
”自以为工,以语舅氏无咎曰;“我诗实发于乃翁前联。

叶梦得的外祖父叫做晁端友(1029年-1075年),字君成。
晁端友曾经有诗《宿济州西门外旅社 》,这首诗收录在吕祖谦《宋文鉴》中: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yīn人假寐,卧听疲马齧niè残刍。

黄庭坚特殊喜好后面两句:“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龁残蔬”。
叶梦得记录的版本与吕祖谦记录版本略有不同。

后来,黄庭坚在汴京为官时,偶得两句“马齕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黄庭坚甚为得意,跟同为苏门学士的晁补之说,我这两句诗是收了您父亲那两句诗的启示。

二、风雨翻江之意

晁补之后来把这个故事见告了叶梦得。
叶梦得很奇怪,为什么听到马吃草,却在梦中变成了“风雨翻江”呢?

叶梦得后来有了亲自经历,终于明白了缘故原由:

余始闻舅氏言此,不解风雨翻江之意。
一日,憩于逆旅,闻旁舍有澎湃鼞鞳之声,如风浪之历船者,起视之,乃马食于槽,水与草龃龊于槽间,而为此声,方悟鲁直之好奇。
然此亦非可以意索,适相遇而得之也。
《石林诗话》

某日,叶梦得出远门住在旅店安歇,听到阁下屋子了有“澎湃鼞鞳之声”,就彷佛坐在船上行于风浪之入耳到的声音一样。
他寻觅过去之后,创造是马在吃草。
水和草在马槽之中稠浊,马在个中咀嚼,于是有了这种奇怪的声音。

此时,叶梦得才明白黄庭坚和晁端友为什么会写出这种诗来。

可知,很多诗并非靠想象而来,而是真正在生活中碰着才会有所感悟。

三、两首诗的差异

晁端友诗中,墨客是没有睡着的: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齧残刍。

在小雨声中,听马儿吃草,是真的下雨了,还是马吃草的声音下雨呢?

而黄庭坚的诗中,墨客是睡着了:

马齕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两位作者的差异,是一个睡着做梦了,一个没有做梦。
以是黄庭坚的学生任渊,曾作《山谷诗集注》 ,他认为黄庭坚的这两句诗出自佛经的启示:

闻马龁草声,遂成此梦也。

《楞严经》:“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
”此诗采其意,以言江湖之念深,兼想与因,遂成此梦。

任渊说老师是受佛经的启示,叶梦得说黄庭坚是受到自己外祖父的影响。

无论哪一种缘故原由,黄庭坚这首诗来源于生活是毫无疑问的。

结束语

黄庭坚这首诗约作于元佑四年(1089年)至六年间,苏轼因屡受攻击萌生退意,已经主动申请出守杭州。

黄庭坚留在汴京意气消沉,因此诗中有句:想见沧洲白鸟双。
而末句的“梦成风雨浪翻江”更有山雨欲来的担忧。
这些是晁端友诗中看不到的东西。

@老街味道

诗词创作中,关于化用,黄庭坚说有夺胎与换骨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