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涯着,短短百年,尘凡杂思,纷纭不断。很多人一辈子劳心劳力,到老也不知道安歇。
而有些人,感叹人生之短匆匆,回顾昔日之操劳,不由得发出“知足常乐”的感叹,留下了许多佳构诗词。
我是真拍浮的猫,一个诗词达人,记得关注我哦!
本日我给大家分享写2首知足常乐的极品诗词,文采过人,耐人寻味,收藏起来逐步品。
第1首,《满江红》:胶扰劳生,待足后、何时是足?据见定、随家丰俭,便堪龟缩。得意浓时休进步,须知世事多翻覆。漫教人,白了少年头,徒碌碌。 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禄。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白搭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也不须、采药访神仙,惟寡欲。
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和尚晦庵,由于名字和理学家朱熹朱晦庵近似,一度被传为朱熹的作品。
词写的是人的希望是无穷的,人生永久没有知足的时候,以是须要人转变心态和不雅观念,主动去知足。
在作者看来,家中有点余粮就可以停步安歇了,得意之时也不能太过张狂,由于人间风云变幻。天故意外风云,人是没法旋转全体大环境的。
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大富豪,早些年还喜好出来演讲,揭橥高论,现在也都低调了。显然这句“得意浓时休进步,须知世事多翻覆”有着深刻的现实哲理,显示出作者对付人间间规律的熟谙。
“漫教人,白了少年头,徒碌碌”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切实其实是大唱反调,故意抬杠。
对付奋发进取的人来说,人生便是奋斗的生平,不能够偷
为什么现在一些年轻人总是提起“躺平”这个词语呢?我们反对年轻人躺平,但同时也要想一想,为什么年轻人会涌现这种心态。是不是真的是“漫教人,白了少年头,徒碌碌?”
词的下片说,大家都爱钱,但是天道并不会让每个人都有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成为顶级富豪。
尤其是那些老年人,一把年纪了,还要把退休金给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贴补家用,一天到晚还在劳碌,真是“白搭心神空计较”了。
在作者看来,儿孙自有儿孙福,不须要管那么多,还是自己好好过生活,该放松的时候放松一下,该享受的时候享受一下吧。
当然,作者说的享受,并不是纵情纵欲,并不是漫无节制。由于,这样就过了。
在作者看来,提倡知足常乐,不代表悲观的及时行乐,尤其是不能纵欲。如果想要长命百岁,那还是要看重清心寡欲,不去纠缠太多人间尘凡。
整体来说,这首词讲的是作者的人生履历,将知足常乐的道理见告人们,让人们有所启示。尤其是儿孙自有儿孙福这一句,成为万古长青的佳话。
后人又有言曰:“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真乃过来人之语。
第2首,《水调歌头》: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哪知天路幽险,倚伏相互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鱼钩。春尽五湖烟浪,秋日一夜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这首词的作者是朱熹没错了。词写的是一种功成身退、知足常乐的心态。
前两句先讲富朱紫人爱,贫贱大家烦的征象,随后笔锋一转,通过历史上的典故来表明祸福之间的转换。
朱熹这个儒学大师,居然用起道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也是让人以为很有趣了。
东门黄犬,用的是李斯的典故。李斯位极人臣,却不睬解退却撤退一步,终极被拉上了胡亥的战车,却又沦为弃子,临去世之前对儿子哀叹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华亭清唳,也便是陆机华亭鹤唳的典故。陆机才华盖世,却卷入了八王之乱,终极去世于非命。临刑时,陆机感叹道:“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上面两位是功成不身退因而倾家荡产的例子,接着朱熹用了著名的功成身退的典范范蠡作正面的阐述。
范蠡早就创造了兔死狗烹的规律,帮助勾践造诣霸业后就早做打算。他还规劝文种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去世,走狗烹。”
文种舍弃不了富贵,终极惨去世。而范蠡与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天下,自称鸱夷子皮和陶朱公,成为了民间的活财神。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鱼钩。高官与渔夫之间的比拟,大相径庭,却表示了范蠡选择的明智和知足常乐的人生聪慧。
春尽五湖烟浪,秋日一夜云月,此外尽悠悠。这几句详细写范蠡与西施功成身退的快乐,可以尽情享受山水自然,而不必担心人间祸福。
吾道付沧洲,沧洲,相传为隐者所居。古代墨客常常表达对沧州的神往之情。
如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临沧州而谢支伯,登箕山而揖许由,岂不盛乎?”
杨雄《檄灵赋》:“世有黄公者,起于苍州,精神养性,与道浮游。”
杜甫《曲江对酒》:“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哀未拂衣。”
这里朱熹说“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表达的是隐居的想法。大概是朱熹在自己的人生中感想熏染到人与人之间的排斥与算计,以是有了隐居之念。
总得来说,这首词以功成身退为关键词,表达了人要知足常乐的不雅观点。由于朱熹后来成为儒学新贤人,故而这首词也对后世颇有影响力。
大家还知道哪些精彩的诗词呢?大家有没有自己创作诗词呢?欢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