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王丽、李惊亚、刘智强

在乌蒙山与武陵山交会的黔北大地,“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历史回响犹在耳畔,疫情阻击战与脱贫攻坚战“号角连天”……

革命老区遵义,随着新冠肺炎连续16天无新增病例,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脱贫攻坚沙场上也传来了好。

3月3日,贵州省公民政府宣告,深度穷苦县正安脱贫摘帽,这标志着遵义实现整体脱贫,812万老区公民告别穷苦历史。

书写新的转折写在革命老区遵义周全脱贫之际

每一次决议都向着光明的方向

2月23日,正安县经开区,4000把吉他整装出发,即将运往巴西、日本、德国等地,这是贵州神曲乐器制造公司在复工后发出的第一批货。

“农人在家门口就业,只要负责做好防疫,复产没问题。
”对付疫情下的生产经营,神曲公司总经理郑传玖充满信心。

这家年产值超过3000万美元,吸纳500多当地农人,100多穷苦户就业的工厂,是全国排名前五的吉他生产企业。

弗成思议,一个曾被大山困住的穷苦县,竟成为全天下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聚拢着64家吉他制造及配套企业,年产吉他700万把,脱销欧美、拉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3年,从正安走出去的“吉他兄弟”郑传祥、郑传玖毅然决定“雁归巢”,在这个穷苦县掀起农人工返乡创业的热潮。

选择归来,与他们20年前选择出去一样困难而又武断。

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偏居一隅的正安是遵义唯一的深度穷苦县。
“人均耕地只有半亩,连肚子都吃不饱。
”没有出路,正安人穷则思变,走出大山。

30多年前,县委县政府捉住改革先机,在风险与争议中组织“三百娘子军”下番禺,率先拉开了贵州有组织性劳务输出的序幕。
吃过亏、碰过壁、流过泪……可一波又一波年轻人,毅然决然走出去闯一闯,形成浩浩荡荡的劳务大军和蔚为壮不雅观的劳务经济。

“20万劳务大军,是一种决议,更是一笔财富!
”正安县县长吴起说,劳务输出为穷苦群众办理温饱发挥了主要浸染,更在数十年沉淀中形成巨大的人才积累。
仅在珠三角从事乐器生产的正安人就有两三万,他们中有些人从普工干起,一步步发展为精良企业家。

精准扶贫政策让“与世隔绝”的正安打开了山门,四五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交通去世角成为开放前沿,绿水青山蕴藏无限活气。
县委县政府再次走出去,到沿海招商引资,特殊是吸引在外做生意的家乡人返乡创业。

“家乡变了,经济转型浪潮中,过去的劣势,反而成为上风。
”在广东务工20多年并创办了自己的乐器生产企业,“吉他兄弟”决定还乡创业。
在他们感召下,一大批吉他企业陆续西迁正安,带动当地1.5万多农人就业。

在新的长征路上,老区公民一次又一次年夜胆决议。

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灰白相间的二层小楼悄悄伫立。
85年前,正是在这里召开的遵义会议,在极度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武断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遵义市委布告魏树旺说,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公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始终是遵义公民降服困难、走向胜利的精神力量。

1983年的那个冬天,遵义湄潭县楠木桥生产队一间四处透风的油坊中,24位农人围着火塘辩论了三天三夜,一项涉及农人最根本利益的地皮制度改革,在这个火塘边出身。

家庭联产承包任务制调动了农人生产积极性,但随着时期发展,“增人要增地、减人要减地”的抵牾越来越突出。
政策不稳群众心里慌,只能种点玉米的薄地上,饭都吃不饱,却常常吵架。

“这么冷的天,再吵几天也没个结果,干脆就‘生不添、去世不减’,有本事就好好培养孩子读书,走出大山!
”德高望重的大队老干部余忠华喊了一嗓子,大家面面相觑,异口同声地说:“要得!

“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就此推开,群众吃了定心丸,精心管理自家地皮,粮食产量迅速增长。

这项尊重客不雅观实际,从火塘边“吵出来的改革”,写进了中心文件,湄潭县就此成为全国第一批屯子改革试验区。
几十年间,18项改革在这里渐次推开,5次写进中心和国务院文件。

改革,成为推动湄潭摆脱穷苦、奔向小康的动力源之一。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大家把家当;二谢共产党,用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受饿,现在温饱奔小康……”

尾月里、数九天,1月20日,湄潭县一年一度的“村落庄春晚”准期上演。
实现脱贫梦想的农人群众,唱起他们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县长李勰说,“每一谢”都是群众生活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变革,也都是农人发自内心的戴德之情。

没有硝烟的沙场一样冲锋陷阵

望天水吃了大半辈子,穷苦户曾凡云对自来水的渴望刻骨铭心。
如今,家里的龙头一拧开就有清澈的甘泉,而这个“梦想”的实现,更让他刻骨铭心。

2017年冬至,景象寒冷无比,曾凡云的心却很热。
驻村落干部徐先文见告他要来送水管,水管接上了,山上的清泉就能送到家。
由于住得偏远,他家是村落里末了一户,曾凡云早有些等不及了。

太理解穷苦群众盼得有多心切,56岁的习水县良村落镇后田村落茅草坪组包组干部徐先文,中午开完村落里的脱贫攻坚调度会,顾不上吃口热饭,扛起水管、发动车子,就朝茅草坪奔去。

曾凡云家在陡峭的半山坡上,狭窄的通组路拐到他家院坝形成倾斜的夹角。
为了不让群众麻烦,徐先文小心翼翼把车拐进了岔路口。

“真是感激喽,快进屋用饭。
”曾凡云一边抬水管,一边乐呵呵地说。
“不了,村落里还等着呢!
”卸下水管,徐先文就开车走了。

紧握方向盘,车一点点往外挪,可在转弯处,后轮却卡在了坡坎上。
他轻轻点了一下油门,想调度一下方向,可就一瞬间,车子失落去平衡,在七八十米高的陡坡连滚带翻坠入峭壁……

附近退休的徐先文是习水县中等职业技能学校校长。
全县吹响脱贫攻坚战冲锋号,他坐不住了,主动请缨到最穷苦的后田村落扶贫,又申请担当间隔最远的茅草坪组包组干部。
“我年纪大,履历丰富,长于和群众打交道。
我自己有车,跑远路方便。

徐先文是遵义脱贫攻坚战中捐躯的15名干部之一,在他们的身后,是883个驻村落扶贫事情队、4475名驻村落干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市累计减少屯子穷苦人口151.38万,先后实现8个穷苦县脱贫摘帽、871个穷苦村落出列。

“新的沙场、新的磨练,共产党人一样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习水县委布告向承强说,长征中,红军在遵义转战三个多月,多少英雄壮烈捐躯,换来打破乌江天险、攻打娄山关、四渡赤水的胜利,实现了伟大迁移转变。

英雄的精神在赤色地皮上绵延,在新的沙场上传承。

长征中,红军途经桐梓县,启明电灯公司工人焦伯忱被红军宣扬的主见所传染,背着老板,送给红军100多斤漆包铜线,解了部队通信配件匮乏燃眉之急。
80年后,焦伯忱的重孙女焦琨,作为桐梓二中英语老师,在教诲扶贫沙场战斗;重孙半子罗挺,在脱贫战役打响后被派往一线担当高桥镇党委副布告。

2017年5月,正是脱贫攻坚关键期间,罗挺左腿大腿骨折,打根钢板,这时,妻子也快要生产。
按医嘱,他可以休养半年,还能照顾一下家里,结果在家养伤不到三个月,他便重返“沙场”。

“这个时候不许可生病。
”罗挺说,“我虽然左腿受伤,但右腿还可以开车,下地拄根拐杖还能走。
”包括他在内,全县一线指挥长、扶贫事情队员全部吃住在村落,有的干部生病了,举着输液瓶开会拜访,“很多干部都是这样,只要没倒下,就要一起上。

信念的力量穿越时空

习水县双龙乡青树子,“一碗土”便是一份信念。
范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全村落统共只有20亩田、40亩土。
生存环境太恶劣,这里的百姓不得不“向石要地”。

天未亮,村落支书陆明华就带着大家背上钢钎、锤头上山,石头缝里、树根底下,一点点把土抠出来堆好,再用敲碎的石头就着阵势垒成一个个小坑,然后把土填进去,这便是“一碗土”。

最小的“一碗土”只能种一棵红薯,但每年多凿出几碗土,生活就多了几分希望。
遍布山岭的1700多个“一碗土”,便是青树子百姓与命运抗争的印记。
靠着这种信念,全村落2018年脱贫出列。

信念的力量不可估量、穿越时空。

中心红军陷入极度困境,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正是凭着对崇高革命空想的矢志坚守,党中心和红军才得以转危为安,中国革命才得以化险为夷。
不怕任何困难险阻,不惜付出统统捐躯的长征精神,也一贯是老区公民降服穷苦的精神滋养。

贵州20个极贫州里之一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20世纪90年代,京竹村落姑娘郭泽容嫁到浪水村落三层岩组,丈夫家七兄妹,四个兄弟分住两间房,竹篾做墙的屋子透风漏雨,新婚当天她流了一晚上眼泪。
没多久分家,统共20斤苞谷一大家子分,夫妻俩只分得一小盆,“日子很难。

2012年,乡里号召试种金银花,郭泽容第一个报了名,起早贪黑在荒山间摸索。
这金银花也如她一样,倔强地在山岭间扎根成长。

在郭泽容带领下,浪水村落栽种金银花310亩,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三层岩组62户穷苦户全部脱了贫。

淋滩村落坐落在“四渡赤水”一个渡口旁,当年村落民用古法熬制的红糖救治受伤的红军战士,一些因伤病走不了的红军留了下来,宋加通便是个中之一。

是淋滩村落的群众救了他,宋加通在这里娶妻生子、落地生根,一份深奥深厚的戴德与想念从未遗忘。

1983年,老红军宋加通回到阔别已久的江西老家,特意精挑细选了几株蜜柚苗带回淋滩,带着农人一起试种。
幼苗在河谷边茁壮地发展,结的蜜柚甘甜适口,“红军柚”成了穷苦村落脱贫致富的新家当。

绝不让一个穷苦群众掉队,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

不到桐梓县黄莲乡,就无法理解为啥这里的百姓都想往外奔。

一年中八个月阴雨连绵、大雾笼罩,三个月大雪封山、无法出行。
在43岁的道竹村落村落民孙文财影象中,去学校要走4小时山路,最近的集市要走6小时。
“一双解放鞋,磨掉了一半,露出5个脚趾,放学回家的路上冻到失落去知觉。
半年出去赶一次集,买点盐巴。

精准扶贫政策让黄莲乡换了人间:10条通村落路、17条通组路串起村落村落寨寨;方竹、蜂蜜、中药材等山珍家当红红火火;30多家乡村落旅社,田舍乐风生水起买卖兴隆。

“苦甲之地终于尝到了甜蜜的滋味!
”黄莲乡党委布告傅甫勇感叹:“干部群众拿出舍身殉难的决心,脱贫路上披荆斩棘,黄莲乡终于苦尽甘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娄山关下、赤水河边,脱贫攻坚“无声沙场”上波澜壮阔的决斗决胜,老区公民再一次创造了奇迹,从此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