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麦穗
一座亭,数段过往,三两诗行……
光阴霎时,石亭上小憩的墨客不会想到,自己的随性游赏,会造就古亭的一段传奇。
孤屿上的江亭更不会料到,岁月变迁,光阴流转后,依然会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风景。
以名谓亭,以情传诗音。
如果谢公亭的有名,只是谢灵运的名气使然,那难免不免愧对了传奇二字。
岁月茫茫,谢公亭为人津津乐道的,则是那一篇篇诗词,超过时空,在我们面前讲述动人的过往。
有告别的悲哀,也有忆往昔的惆怅,在谢公亭见证下的故事,总能在诗词的韵律里,与我们的内心同频,共鸣。
那时笔动,此时心动。
谢公离去处,风景每生愁
天宝十二载,一位长衣飘飘的墨客,来到谢公亭。
耳畔是碧水潺潺,面前是一轮朗月。
但他的内心却只剩愁苦。
看着谢公亭沐浴着月光的倾洒,听着晚风吹过亭子的每一隅。
他的面前一片恍惚,仿佛回到过去,回到那个离去之夜,回到那时的谢公亭。
他是李白,是青莲居士,是诗仙,而这次,他是一个多愁的旅人。
万般思绪如喷涌的泉水,在他指尖流淌,笔随心动,笔落诗成。
《谢公亭》
谢公离去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上苍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诗已成,情未休。
谢灵运与范云的离去之所,每每相遇总是悲愁。
那时送别,上苍泼墨,明月依旧。
此去,山空,民气更空。
相遇与离去,本便是人间常态,就像这滔滔江水,或奔涌,或流淌,一去不复返。
但江水再流淌,依然伴着青山旁边,而朋侪离去,再见却不知何时。
思至此,良景再好,怎能不愁。
池花映照着春光,竹林为秋叶而鸣。
这么多年,谢公亭一定见证了太多的分别与感伤,就连周遭的景物也见怪不怪,依旧在四季的日月里,绽放自己的奇丽。
大概景物并非无情,它只是想用一丝美好来安抚这些破碎的心灵。
惜别的场面,岁月的景致,在这些遐想间,诗仙打通了古今的界线,在精神的共鸣里,长歌一曲,叹往昔,忆旧人,思余生。
这是李白授予谢公亭的诗意,而谢公亭的故事里,也必将拥有青莲居士的身影。
隐吏逢梅福,游山忆谢公
天宝十三载,杜甫不在宣城,但谢公亭却涌如今他的诗里。
《送裴二虬作尉永嘉》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兴谁同。
隐吏逢梅福,游山忆谢公。
扁舟吾已僦,把钓待秋风。
这一次,谢公亭不再是朋侪分别之所。
它以另一种身份连续见证着众人的别离。
江风吹拂着诗圣的头发,他眺望远方,仿佛瞥见了,烟雨蒙蒙,水汽氤氲中的谢公亭。
那是朋侪裴二虬的所到之处。
由于见不到,以是心不安。
由于心不安,以是更思念。
在永嘉为官,是否有人能理解你的兴致,你的意见,是否有人能和你共饮美酒,共吟诗篇,这是杜甫的牵挂,也是他的忧心。
事已至此,再多愁闷也是无果。悲哀的反面是愉悦,平淡的背面是惊喜。
永嘉也是一惊喜之处。
那里有谢灵运的游赏踪迹,也有像梅福一样的隐士。
竹林江河,青山小舟,偶遇贤者,幸遇佳人,是多么美好的事。
思绪收回,看着一叶叶扁舟在江面浮动,杜甫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由于他的小舟早已准备好,只待秋风吹起,伴着清凉的水汽,和面前的扁舟一样,向远方而去。
他的目的地是朋侪的永嘉,是那个早已徘徊在脑中的地方。
秋意带不走愁绪,也能带来欢畅。
谢公亭旁,不但有送别,也有相遇。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千首湿,杜甫生平愁。
杜甫在心中构想着远方的谢公亭,而许浑却在风雨萧萧的傍晚下了西楼。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一曲劳歌,一段送别,听罢,行舟即解。
望着朋侪的扁舟逐渐远去,那个熟习的身影已模糊在水天一线,曲罢的劳歌之音在心间久久不散。
漫天红叶,烧红了树梢,片片飘零,随江水流逝。
江水滔滔,青山巍峨,在这动静之间,深感光阴的匆匆,与水流的急迫。
大概江水并不湍急,只是墨客的心中太过无奈。
这无奈是不忍朋侪拜别,这无奈,是自己的怅惘与孤单。
借着酒力,许浑逐渐睡去。
再醒,已是傍晚。
夕阳西下,但并无晚霞,只有灰暗的乌云与萧萧的秋雨。
雨水迎面而来,在面庞冷冷的触感里,他仿佛瞥见了朋侪的小船,划行在江面的雨花中。
思罢,许浑一转身,默默地离开了谢公亭。
大概,当初谢灵运与范云的离去,也有这样的雨水,也是这般的悲哀,还有万般的无奈。
思绪缠绕笔端,一首《谢亭送别》跃然纸上。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谢公亭的故事,每一次送别,都记刻在历史的画卷里。
一个个朱红圆柱,一片片琉璃瓦,都见证着人间间的温情与冲动,它们看着动人故事的发生,看着古人的感情穿越千年,流淌在当代人的心间。
韶光可以隔断许多东西,却唯独隔断不了我们内心一脉相传的情绪,这是血脉里的影象,这是心跳共鸣的力量。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我们从诗篇中,凝望着历史中的过往,感想熏染着自己的心超过时空,看到人类情绪之和。
这是谢公亭授予我们的礼物,也是韶光给我们的赠送。
-作者-
麦穗,用最纯粹的笔墨,致敬美好的诗词,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诗词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