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词云网
首页
诗词鉴赏
古籍阅读
历史文化
音乐古韵
成语典故
传统节日
陶瓷艺术
首页
/
古汉语词汇
/
苏轼惟有悯农心尚在
古汉语词汇
苏轼惟有悯农心尚在
duote123
2025-03-15
0
AI智能摘要
AI正在生成摘要
配图来自网络,下同
仁心知悯民,常告雨霁符
熙宁
四年(1071年),是
苏轼
仕途的一个主要迁移转变点。十一月离京,赴杭州任通判,之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逡巡辗转达八年之久。
执政于地方,他对农事尤为上心,时时念记住阴晴雨雪,为久旱不雨、冬日无雪而忧,为甘霖普降、瑞雪盖地而喜。据载,知密州时,每逢天旱即带人依照当地风尚,赴城南常山祭神祷雨。熙宁八年(1075年)春,又逢大旱,“去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饮咸苦。今年春暖欲生蝝,地上戢戢多于土”,苏轼以“摩抚疮痍”为民祛旱之心再赴常山。彷佛是他的一片虔诚,冲动了神灵,祈雨立应,天降甘霖,苏知州喜不自胜,写下《次韵章传道喜雨》:“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
而由《苏东坡文集》收录诗文统计,自嘉祐年间步入仕途,或为祈晴,或为求雨,或为祷雪,或为灭蝗,苏轼撰写的诸如《祷龙水祝文》《祷雨社稷神祷文》《谢雪祷文》等达57篇之多。本日看来似是荒诞,但那篇篇首首、字字句句,岂不更是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产、物阜民安的殷殷之语、拳拳之心?
仕途蹭蹬,官场沉浮,苏轼一起走来,以雨雪为墨、以山川为纸,写一篇篇一首首诗词。
在他笔下,有农景之美、农人之乐。如,知徐州时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老人聚睢盱”“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落喷鼻香,隔篱娇语络丝娘”“簌簌衣巾落枣花,村落南村落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五首词,一阙一境、一句一景,宛如电影短镜头,展示着村落庄的自然景致、农事耕种、生活情趣,自然灵动、清新活泼。
在他笔下,更多的是村落庄之敝、农人之苦。熙宁五年(1072年),所见是民生多艰、赋税繁重,“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熙宁八年(1075年),所见是民不聊生、吃草啃土,“况复频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今年雨雪颇合时,又报蝗虫生翅股”;熙宁十年(1077年),所见更是村落落凋敝、满目疮痍,“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以及“三年东方旱,逃户连鼓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苏轼之生平,风风雨雨,历经坎坷,可谓“波折世味尝应遍”,但无论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但他“惟有悯农心尚在”,始终心系百姓,始终关注民瘼。
我在东坡下,躬耕三亩园
职守地方,也使得苏轼对当时“熙宁变法”的弊端,看的更为真切,感触更为深切,言辞间难免有些许牢骚。元丰三年(1080年)七月,因言开罪,苏轼身陷“乌台诗案”,由一州太守骤然沦为阶下之囚。出狱后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官职小不说,还没有实权,“不得签书公事”。
翌年仲春,初到黄州的苏轼是低落的、困顿的。低俸薄禄,一家老小无住、无食,生存困难。如他在《寒食雨二首》中所写的那般:“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漏屋,空厨,野菜,湿柴,破灶……尽是穷愁与失落意。
然而苏轼又是达不雅观的、务实的。在好友襄助下,借得黄州东坡一处荒地耕种。但由于荒弃日久,荆棘遍野、瓦砾满地,加之景象干旱,苏轼尝尽了拓荒劳作之苦。但劳作之苦,对付失落意的苏轼而言,无疑也是一种开释、一种排解。其间,曾作有《东坡八首》。
“其一”:“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独占孤旅人,天穷无所逃。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波折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苏轼原来也是饱读诗文的一介诗人,仕途的失落意、生活的困顿,俨然已使他成了一位土里刨食的农夫。除草棘拾瓦砾,希望辛辛劳苦开垦的田地里早日长出粮食,希望丰收的粮 食堆满自家的仓房。
人勤地不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试拈诗笔已如神”。如有神襄的苏轼生平著作丰盈,仅留存于世的便有词350余首、诗2700余首、各种文章4000余篇,浩浩海海。然而面对生活之困顿、目睹民生之艰辛,不禁也生发出“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的愧叹。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熏染的政治家,苏轼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讲真话、行直道,特殊是提出了以“救之于未饥”为核心理念的防灾赈灾思想,不仅造福了一方,也为后世供应了履历借鉴。
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苏轼任杭州知州。到任后,通过实地察访创造,浙西多地“冬春积水,不种早稻,及五六月水退,方插晚秧,又遭干旱,早晚俱损,高下并伤,民之艰食,无甚今岁……两浙水乡,种麦绝少,来岁之熟,指秋为期,而熟不熟又未可知”。无粮不稳,苏轼预想到第二年春夏之交,“必有饥馑盗贼之忧”,心坎不安。十一月四日上《乞赈济浙西七州状》,陈报灾情,以期引起朝廷重视。同时,要求朝廷早日谋划对策,答应杭州第二年应纳的钱粮分批收缴。
元祐五年(1090年)五六月间,浙西数郡又连遇大雨,太湖泛溢,农田积水逾尺,米价上涨。苏轼心急如焚,连上七封奏章:
七月十五日,上《奏浙西灾伤第一状》;七月二十五日,上《奏浙西灾伤第二状》;八月二十五日,上《申明户部符节略赈济状》;玄月初七日,上《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玄月十七日,上《相度准备赈济第二 状》;十月二十一日,上《相度准备赈济第三状》;十一月二十一日,上《相度准备赈济第四状》。
在奏章中,苏轼奏报灾情、粮情、民情,直言朝廷高下应早日谋划、及时应对,“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古今不刊之语也。至于救灾恤患,尤当在早。若灾伤之民,救之于未饥,则用物约而所及广,不过宽减上供,粜卖常平,官无大失落,而大家受赐,今岁之事是也。”他又提出多项详细举措。如,宽减杭州的赋税比例;将杭州照例运送京城的大米,一半折算成绸绢,减少本地米粮外流;在江淮等丰熟地区,趁米价平稳,提前收购五十万石白米,以备杭州急用;为平抑米价,冬季将义仓常平米每斗减五文,贱价出粜……
苏轼这些全局性、前瞻性的方案,虽然受制于各类缘故原由,多方掣肘,未能得到全面的落实。但在应急预警、生活必需品供应、物资储备、稳定物价等方面已形成相应的“应急预案”。
在报喜不报忧的政治环境下,苏轼的“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无畏无惧,坚持不懈,一封接着一封的奏章,是灾情的直陈、民意的上达、策划的请示,也是一种不计自身短长的为国忠谏、为民请命。(原文刊登于2023年10月12日粮油市场报四版,作者单位:中原粮食集团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
丨刘新寰 编辑丨从申
苏轼
熙宁
本文系 @
duote123
在 2025-03-15 原创发布至
古词云网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得权益联系(删)。
文章链接:
http://www.guciyun.cn/article/eJVCLM_KpbunMTwNpAd
duote123
管理员
上一篇
这些四时的雅称你知道吗
下一篇
古诗词中的烟雨江南有多美这15首古诗词告诉你
关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