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想得到我们本日如此五彩斑斓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能把目光投向于大自然当中,在时令的变换当中,在温度的升降当中,在景象的晴雨之中,探求那少焉的温顺的诗意,写出精美的诗篇。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这首古诗是宋代墨客曹豳(bīn)的《春暮》,便是描写春天景致的一首诗。全文无生平僻字,读来非常大略。前两句“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写已经没有人看春花了,由于都已经掉落了;现在只能看到浓郁的树荫无边无涯,这才是真正的春意盎然。
然后写“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早春的黄莺鸟儿也不再到处鸣叫了。草长莺飞的时令过去了,现在只能听得到池塘边田鸡的叫声。
整首古诗便是拿暮春的景致和早春的景致做了一个比拟。之前是赏花、踏青,现在是看绿树成荫;之前是草长莺飞,听黄莺鸟的鸣叫,暮春则只能听得到处处蛙鸣。
不过相对付这首古诗的普通易懂,作者名字的这个字全是并不常见。“豳”这个字读作[bīn],古代是一座山的名字,也是一个地名,在本日的陕西彬县和旬邑一带。
《诗经》当中就有《国风·豳风》,包含多首诗歌,个中就有著名的拥有“七月流火”的《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