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鼎鼎大名,其在诗坛上险些无可撼动的地位,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位彷佛真的是从九霄之上贬谪落进了人间的神仙,用他令人拜服的满腔浪漫热血,谱就了中华文明史上一曲不朽的篇章。

这或许是中华文明历史的幸运,但这对李白自身来说,真的也算是一种幸运吗?

李白的真君子生目标,便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墨客吗?

李白为吹捧杨贵妃写下一首28字肉麻情诗开篇两句几乎人人会背

实在这一答案,在李白为杨贵妃所作的一首人尽皆知的“情诗”中可以略窥一二。

遭嫌弃的县尉

李白幼年在四川生活,他的父亲李客乃是任城县尉,他们一家原来是祖上就居住于西域,后来才搬到了四川。

关于李白的家世,主流有两种说法,一是李白家祖上是犯了罪,被流放到了西域,过了几代人才从罪籍分开,得以离开西域。

二便是李白家祖上乃是行商,来往于西域和中原之间做生意,后来赚到了钱搬去了四川。

这两种说法无论哪一种,都预示着一个悲惨的现实,那便是李白不可能通过正常路子参加科考做官了。

唐朝的确风气非常开放,但是在科考这件事上,唐朝的“政审”也是卡的非常严格,不仅是“三代嫡系支属”,只假如祖上有在本朝犯过罪的人,一律不能做官。

贩子就更不用说了,士农工商,作为“社会底层”的贩子,其后代更是没有直接科考的资格。

李白父亲李客的“任城县尉”,一个是在品级上非常低,大概也就八九品的样子,二来在制度上也只是县令的“属官”,比较趋近于“吏”,以是才有了这么一个“官职”。

但让李白也去做这么一个芝麻小吏?

太丢人了,这比杀了他还难熬痛苦。

哪怕是杜甫在通过供献给唐玄宗一篇《雕赋》后,被赏了一个河西县尉,诗圣他老人家也是气的提笔写下了《官定后戏言》,开篇第一句便是老大不满意:

不作河西尉,悲惨为折腰。

后来的李商隐在当了弘农县尉之后,也是忍着干了两天就撂挑子了,直接越级给刺史辞职:

却羡卞和双刖足,生平无复没阶趋。

我还不如被砍了双脚的卞和呢,人家最少末了人生代价实现了啊,和氏璧都被雕刻成传国玉玺了,我呢?还每天跟个小卡拉米一样。

到了高适当封丘县尉时,这位大佬更是气地对这个官职冷嘲热讽:

拜迎主座心欲碎,反攻黎庶令人悲。

这是个什么活?这不便是让人媚上欺下吗?

那么反不雅观才情万丈,“五岁诵六甲”的李白,让他也去当个县尉?他能知足了?

那么不去当县尉,又参加不了科举,过不了“政审”,李白该怎么实现心中的空想呢?

这就要说到唐朝当官的路子了。

唐朝最紧张的入仕当官路子除了科举之外,那便是“祖上荫庇”,但这一条很明显不适宜李白,再往下那便是“幕僚入仕”,先给大官当个私人秘书,等有得当的机遇再被大官举荐。

这一条路的前期还不如当县尉,李日间然也是不喜好。

疆场立战功那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李白的剑术该当很不错,但真刀真枪地上沙场,不太符合李神仙的身份。

那剩下的,便是献赋求仕,干谒为官了。

这一条路,说白了便是文人写一篇赋或者一首诗,这就叫干谒诗,献给大官看,能够把官员给打动了,那么官员自然会举荐这个文人当官。

那这就恰好到了白哥的专业领域了。

比文采,我还没怕过。

李白的干谒之路,真的就这么顺畅吗?

干谒之旅

李白深知自己的情形,在十五岁时便开始进行干谒诗的创作研究,他给当地的一些县令长史投去了自己的“作品集”,虽然得到了同等好评,但这些人也很难真正帮助李白什么。

终于到了李白弱冠之年,绅士李邕到了渝州(今重庆)担当刺史,李白听闻连夜前去拜访,想要通过李邕打开自己的入仕之门。

此时的李白还是处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以为只要自己一脱手,那些高官绅士都会被自己的文采所折服,说不定还会扭过分来跪舔自己。

以是在面见李邕时,李白表现的也是非常狂放,见座就坐,拿酒就喝,提及历代文人雅士,不过沽名钓誉,满堂衮衮诸公,那是无所作为。

李邕对李白这次的表现很不满意,对其想要入仕为官的想法更是搪塞了事,李白见状,非但没有以为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反而以为李邕怠慢了自己,给李邕留下了一首霸气侧漏的干掖诗:

大鹏一日同风起,平步青云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很显然,李白将自己比喻成了待风而起九万里的大鹏,对李邕发出了“莫欺少年穷”的豪言壮语。

这次干谒的结果自然是不明晰之,李邕没有理会李白的满腔豪情,一贯到李邕离开渝州,李白都没能和他再见一壁。

李白也没有在乎这一次失落败的求见,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踏上了自己的游历天下之旅。

这一起上的各类艰辛让李白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让他体会到了以前没有体会过的感想熏染。

李白三十岁这年,他到了安陆,想要拜会长史裴宽,单被小人陷害,令裴宽一贯谢绝见他。

愤恨的李白提笔写下了一篇干谒文《上安州裴长史籍》。

这次的干谒文,李白已经成熟了很多。

文中,李白称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不雅观百家”,“天才英丽,下笔不休”,并且对裴宽也是“窃慕高义,已经十年”,希望裴宽可以“惠以大遇,洞天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那么李白一定是“直度易水,不以为寒”,纵然裴宽不收受接管自己,自己也乐意“蒲伏于前,再拜而去”。

正经来说这已经是一篇非常正经的干谒文了,李白无论是文采、态度、感情,都已经无可挑剔了,但裴宽终极还是谢绝见李白,无奈的他只能前去长安,再谋出路。

到了长安之后,李白先后拜会了宰相张说,玉真公主等王公大臣,并且就住在玉真公主的钟南山别馆之中,但一贯等了大半年,都没能有个官职,更别说见唐玄宗一壁了。

失落意的李白只能再次云游天下,终于到了他三十四岁这年,有了一个会见韩朝宗的机会。

韩朝宗当时为秦州都督,最爱举荐人才,李白为了能够得到韩朝宗的赏识,经由精心准备,写了一篇干谒文《与韩荆州书》。

在文中开头,李白便大加赞颂“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自己也是“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如果韩朝宗不信的话,那就“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自己肯定“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这样的一篇干谒文打动了韩朝宗,他也给了李白一个向上的机会。

起落人生

同年,李白向唐玄宗献上了自己的《明堂赋》。

这篇赋中通过对“穹崇明堂,倚天开兮”的描写,抒发了“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
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的感情,将开元盛世繁荣昌盛的景象描写的淋漓尽致,让唐玄宗大加讴歌。

一年后,李白再次献上了《大猎赋》,又是对唐玄宗大加吹捧,并且为了能够迎合李唐皇室修道修仙的心思,李白也向玉真公主送上了干谒诗《玉真神仙词》:

玉真之神仙,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这首词让玉真公主心花怒放,在唐玄宗面前对李白多加褒扬。

终于在三年后,在经由了唐玄宗的考试后,李白得到了他的第一份官职,供奉翰林。

这是一个什么事情呢?

唐玄宗养的诗词文人,专门给唐玄宗写诗词的,属于“文化娱乐”部门。

这样的一个部门实在对付科举入仕的学子们来说并不是那么光彩,由于他们以为这是“以文娱主”,并不是兼济天下的正道。

但对李白来说,他现在却是无比的光明快乐,他以为自己终于有了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

平心而论唐玄宗对李白的确不错,不仅赏赐给他宫锦袍,出游赏景等玩乐之时基本都带着他,让他施展文采,写出一篇篇随处颂扬的诗词,这些诗词经由后人整理,成了《宫中行乐词》。

在一次唐玄宗和杨贵妃赏牡丹花时,一众乐师刚想为唐玄宗献上一曲,唐玄宗却溘然制止了他们。

现在面前的花乃是新绽放的花,我怀中美人乃是大唐最俊秀的美人,怎么能用以前的曲子来应和面前的景致呢?

喊李白,让李白过来,给朕写新诗词,你们给朕唱新诗词。

李白到了之后,面前狼毫笔、松喷鼻香墨、金花笺都已经准备好了。

见状,李白饮酒一壶,趁着朦胧醉意,提笔挥就了一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东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也不如你的衣服柔柔,花也不如你的样子好看,只有这东风拂过的牡丹之上的露水,才能略微映衬你的俏丽。

如果不是仙山在世,那就只有在玉轮上才能看到这等俏丽的女子了。

缠绵悱恻到了极点。

雍容华贵到了极点。

也是令人惊叹憧憬到了极点。

李白的才华再一次惊艳了众人,再一次让当时的天下人,和往后的天下人叹为不雅观止。

可此时的李白彷佛还是意犹未尽,又是抬笔写下了两首《清平调》:

一枝秾艳露凝喷鼻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阐明东风无限恨,沉喷鼻香亭北倚阑干。

实在这两首诗,如果纯挚的在文学角度来剖析,那肯定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纯粹是突出了杨贵妃的俏丽,突出了皇宫之中的优胜生活。

但李白面对的是唐玄宗啊,是一个天子,很多事情他偏偏就不能纯挚的在文学角度来看。

第二首之中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明显是借用了汉成帝和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的典故,但这可不是什么好典故啊,汉成帝可不是什么好天子啊,他梦想美色、不理朝政,让赵氏姐妹一起侍寝,玩的便是一个刺激,乃至末了都是直接去世在了这姐妹俩的肚皮上,绝对是一个昏君。

再配上第三首的“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这怎么看怎么有种阴阳怪气的觉得。

唐玄宗嘴上不说,但心中肯定已经有了心病。

李白对此却一无所知,他只知道天子让自己夸赞杨贵妃,那自己猛夸就完了,用的典故不得当那和唐玄宗没紧要啊,自己只是一个专业的笔墨事情者,没有丝毫影射的意思。

陛下,我真的太想进步了。

在此之后,李白表面上是更得宠于唐玄宗了,“力士脱靴”、“呼之不朝”、“醉起诏书”,李白的恩宠险些到了顶点,妒忌他的人也是到了顶点。

在经由了一系列的排挤之后,唐玄宗也是将李白赐金放还,让这位谪神仙重新回到了自由之中。

实在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李白的入仕的奋斗激情亲切,很大程度上只是他自己的一厢宁愿。

由于李白没有为官的政治才能,也没有为官的心机手腕。

在后来的安史之乱中,李白永王李璘创作了《永王东巡歌》,来歌颂李璘的功绩,也表明了自己的建功报国情怀。

但之后不久,李璘就在和唐肃宗的政治斗争中被认定为叛乱而被杀了。

这怎么说呢。

便是李白没有作为一个官员的政治嗅觉。

站队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如果天生就在哪个军队里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李白这种看不清形势还要强行站队,这就有些“又菜又爱玩”了。

一个千古难得一见的好文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官员,更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政治家,李白的满腔抱负,只怕只有在仙界才能实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