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北宋 苏轼

其一

西湖赞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宋 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格式】七言绝句

【名句】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基调】西湖美景赞歌

【年事】苏轼37岁,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

【译文】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咸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备领略到;如要感想熏染人间天国的神奇俏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面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致也是非常俊秀的。

如果把俏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盛饰也罢,总能很好地陪衬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朝曦:清晨的阳光。

重冈(chóng gāng):重叠的山冈。

不会:无法领略,无法理解。

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敬拜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潋滟(liàn yàn):水波荡漾、波光亮灭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小雨迷濛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合适:总是很得当,十分自然。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苏轼37岁)正、仲春间。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两首组诗便是个中佳作。

【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颂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墨客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组组诗共二首,第二首广为传颂,清朝学者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第二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近代著名文学家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第二首后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可见第二首是吟咏西湖的绝唱。
而作为组诗的第一首却鲜为人知,这一首诗虽然名气没有第二首诗大,但如果离开了第一首诗,是很难准确的理解第二首诗的意境呢!
以是,第一首诗更像是第二首诗的“序”。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翻译: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咸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备领略到;如要感想熏染人间天国的神奇俏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这首诗交代了作者作这两首诗的背景:那一天,苏轼与朋侪朋友西湖边上对饮,早上天空一片晴朗,入暮时分竟然阴天下起雨来。
这样,酒未尽,墨客与朋侪便饱览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奈何朋侪醉酒,没能好好欣赏这西湖美景!
而在长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墨客眼中,西湖晴天之美,雨天之艳,都尽收眼底,遂即景挥毫,写下了这组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为何说没有第一首诗就无法真正理解第二首诗的意境?

(1)首句“朝曦迎客艳重冈”,“艳”字写得十分精到,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落之抽象。
(2)第三句“此意自佳君不会”,“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天、雨天皆美的景致,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
作者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好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
(3)如果没有第一首诗做铺垫,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
第二首诗写尽西湖美景,诗题中的“饮”却是妙不可言。
这“饮”字,不仅仅是墨客饮酒之举动,更含有墨客细细品味西湖之美的心境。
以是有学者认为说,第二首诗的美,要在品读了第一首诗之后才能全面的体会出来。
而第二首虽好,实在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罢了。

无论若何,第二首诗已经成功的成为“西湖美景代言”。
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这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批驳,尤其是后二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残酷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俏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墨客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清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长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墨客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景象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墨客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情、开阔的肚量胸襟。

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这两句利用了比喻的修辞手腕。
这两句墨客没有紧承前两句连续描述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即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由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讲授:一说认为墨客“因此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盛饰的西子”;一说认为墨客是“以晴天比盛饰,雨天比淡妆”。
两说都各有所见,但就才情横溢的墨客而言,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盛饰,何者指淡妆。
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盛饰、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全性、诗思的空灵美。

然而,问题来了!
历史与西子仙颜不相上下的美女不在少数,墨客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比较呢?这里大概有三点缘故原由最为主要:其一,西子灵秀俏丽,与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有可融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以是用西子来比喻西湖美景十分恰当;其二,西子的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用西子作西湖的代言,彷佛显得顺理成章;其三,“西子”、“西湖”都有“西”字,算是“沾亲带故”吧。
大概是由于这各类缘故原由,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而对付这首著名的“西湖赞歌”,也有人说实在是苏轼在在重逢自己的爱妾王朝云的宴会上写的,听说这首诗表面看是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想熏染。
无论是与不是,今人再看这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到的还是那西湖之美,苏轼之才呢!

附:【苏轼和王朝云的故事】(参看“端午节系列——《浣溪沙·端午》宋 苏轼”)

公元1071年,也便是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东坡来到杭州担当通判,而王朝云本来便是杭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在歌舞班中讨生活,成为西湖歌妓。
苏东坡某日与几位好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此时的王朝云刚刚12岁,正是豆蔻年华,且能歌善舞,是一位范例的“间仙颜与才艺于一身”的美少女。
苏东坡一时怜惜,就为她赎身,成为了苏家侍女。
听说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夏雨》便是在重逢朝云的宴会上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听说这首诗表面看是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想熏染。

朝云与苏轼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特殊是朝云在苏轼最低谷的时候一贯陪伴旁边,陪着苏轼度过了贬谪黄州和贬谪惠州两段困难岁月。
但纵然如此,朝云却一贯没有苏轼夫人或妻子的名号,只是到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终年夜的王朝云与苏轼娶亲,才正式成为了苏东坡的侍妾。
很快朝云给苏东坡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苏遁,非常聪颖,酷似苏东坡,苏东坡非常喜好这个孩子,但是还不到一岁的时候就在颠沛流离中去世亡了,给朝云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后来苏轼又被贬迁到惠州,当时苏轼已经年迈体衰,于是便遣散家中的仆众和侍妾,朝云却坚持不肯拜别,当仁不让的追随苏东坡来到了惠州。
不幸的是,来到惠州不到两年,不到34岁朝云就因病去世,被葬在孤山南麓栖霞寺的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