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陵王·柳》——[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转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宋代经典咏柳诗词岸垂绿柳翘角重楼碧水漪漪延甲秀。

这是一首自伤别离的词,写作者拜别之愁。
词中有生活细节,有人物活动,有抒怀主体的生理意绪,形成较为光鲜的叙事性和戏剧性特色。
全词构思萦回弯曲,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苦处流荡个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2.《清平乐·留人不住》——[宋] 晏几道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这是一首描写离情别怨的词作,写了女子对情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上片用白描手腕写春晨渡口分离时的各类情态:行者去意已决,送者依依不舍。
下片以女子断交之语作结,以怨写爱,抒写女子因多情而生绝望,恰表明不忍割舍的抵牾情怀。
这首词利用了多组比拟,塑造出一个意浅,一个情深两个形象,构造上,先含情脉脉,后断交断念,刻画细腻,更反衬出词人的一片痴情。

3.《咏柳》——[宋]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咏物诗通过描述杨柳在东风合作之下,柳枝狂飘乱舞,柳絮遮天蔽日的专横狂得志的形象,提出警告:秋日清霜降临后,正是柳叶凋零之时。
此诗借咏物寓理,对政治上倚仗权贵得意忘形的小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指斥,指出他们虽然能专横狂一时,终极必归于失落败。
全诗比喻形象,状物与哲理交融,讽剌明显而不浅薄直露,寓意深刻,引人寻思。

4.《新柳》——[宋]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这是一首写柳的绝句,初显了所谓“诚斋体”的风格,构思新颖奇特,措辞普通活泼,笔调豁达明快。
这首短小的绝句,把平平常常的柳树,写得妙趣横生、情味隽永,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

5.《柳枝词》——[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首联是说一只俊秀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出一个“等”字;颔联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工具;后二联直写离去,写得生动形象、情意盎然。
全诗构思风雅,把无形的别情写得详细、有形,用反衬手腕表现出墨客离去时的不舍,意境幽美,情绪朴拙。

6.《柳》——[宋] 寇准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长条别有风骚处,密映钱塘苏小家。

这首小诗写得清雅新奇,题为“柳”,全篇不带一个“柳”字,却处处有着“柳”的影子。
开头“晓带轻烟”四个字为整篇诗作定下了轻淡飘渺的色彩基调。
“晚凝深翠”,颜色浓了一些,晨光过后,带了一些暮色。
“长条别有风骚处”,这句显得极有动感,同时又饱含着墨客的情绪。
柳条长飘的动作化在“风骚”二字中。
末了一句是柳丝的画面,“密映钱塘苏小家”,好一幅江南春色图。
身为政治家的寇准竟也能够写出如此清新新奇的诗作,而且绝不造作,感情自然地流露。
想来该是政治生涯的疲倦吧!

7.《绿罗裙·东风柳陌长》——[宋] 贺铸

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
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

伤心南浦波,回顾青门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这是一首别后怀念恋人之作。
该词由跟前景物生思念,由“念”而“伤怀”,由“伤怀”而“回顾往事”,由“回顾”而“记”起恋人的鲜活形象,由“记”而“怜”,从而产生无时无处不在面前浮现的幻影,使怜爱之情向更深更广处发展。
全词以繁芜的思恋生理活动为线索,写得细腻、委婉,表达了对恋人的执著、刚毅、纯洁、深厚的痴情。

8.《踏莎行·情似游丝》——[宋] 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
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
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斟酌,如何过得今宵去。

这首词蕴藉深婉,情景交融,几入化境,愁苦之味溢于言表,通过对分别情景的描述和别后相思之苦的传达,婉转地抒发了词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9.《长亭怨慢·渐吹尽》——[宋] 姜夔

余颇喜低廉甜头曲。
初率意为是非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
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惨恻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喷鼻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
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此词上阕先写暮春景象:百花与柳絮飘零,帆影在暮色中消逝,树木见多了人间离去,也变得麻木起来,以是仍如此青青,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下阕写怀人愁绪,先写行者一贯在痴望岸上送行者,再写绝不忘却盟约,末了是写岸上佳人的临别叮嘱及离去后的愁绪。
全词以主客变换和内心独白,表现出行人与送行人的双向感情互换,较有特色。

10.《洞仙歌·咏柳》——[宋] 苏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骚,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瘦削。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这首词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采之美,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
以蕴藉婉曲的手腕和饱含感情的笔调,借娜娜多姿、落寞失落时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对姿丽命蹇、才高数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与赞颂。

11.《醉桃源·柳》——[宋] 翁元龙

千丝风雨万丝晴。
年年是非亭。
暗黄看到绿成阴。
春由他送迎。

莺思重,燕愁轻。
如人离去情。
绕湖烟冷罩波明。
画船移玉笙。

作者因古来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遂将柳拟人化,借柳以咏离情。
上片写驿道旁、长亭边的柳。
这是人们祖道饯别之地,这里的柳年年纪岁为人送行,年年纪岁迎送春天,成了离情别绪的象征物。
下片转写西湖烟柳。
这里的柳也年年迎送春天,时时瞩目于湖面摇荡的画船,聆听着船上悠扬的笙歌,感想熏染着男女游客们的莺思燕愁,于是它自己也依依含情,成了世间离情别绪的负载物。

12.《青玉案·绿槐烟柳长亭路》——[宋] 惠洪

绿槐烟柳长亭路。
恨取次、分离去。
日永如年愁难度。
高城回顾,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

解鞍旅舍天将暮。
暗忆丁宁千万句。
一寸柔肠情几许。
薄衾孤枕,梦回人静,侵晓潇潇雨。

这首和作从长亭惨别到旅舍苦思,外景黑幕,相反相成;忆想、现实,交织其间,突出离愁之既深且苦。

13.《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宋] 张先

移得绿杨栽后院。
学舞宫腰,仲春青犹短。
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几叶小眉寒不展。
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全词将咏柳与写人熔于一炉,通过叙写伊人风尘中横被攀折之苦,移入人家后有所改变而仍有不满一事,塑造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动人形象,展示出一段弯曲哀惋的分外情事。
将旷怨之情融入柳寄离情的境界中来表现,表情达意极为蕴藉,妙用比兴,十全十美,蕴藉隽永,韵味悠长。

14.《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宋] 周端臣

霭芳阴未解,乍景象、过元宵。
讶客袖犹寒,吟窗易晓,春色无聊。
梅梢。
尚留顾藉,滞东风、未肯雪轻飘。
知道诗翁欲去,递喷鼻香要送兰桡。
清标。
会上丛霄。
千里阻、九华遥。
料目前别后,他时有梦,应梦目前。
河桥。
柳愁未醒,赠行人、又恐越魂销。
留取归来紧马,翠长千缕柔条。

词人以梅花颂人,写残梅有心;以柳条送客,写早柳未发,故无法留住远行之人。
既相符刚过元宵的早春时节,为送别实见之景,又奥妙地托物为喻,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总体来说,词人将一个送别的传统题材寄托于对梅柳的刻画中,可以说是别具一格,清雅脱俗。

15.《花心动·柳》——[宋] 吴文英

十里东风,袅垂杨、长似舞时腰瘦。
翠馆朱楼,紫陌青门,处处燕莺晴昼。
乍看摇荡金丝细,春浅映、鹅黄如酒。
嫩阴里,烟滋露染,翠娇红溜。

此际雕鞍去久。
空回顾邮亭,短枝盈首。
海角天涯,寒食清明,泪点絮花沾袖。
去年折赠行人远,今年恨、依然纤手。
断肠也,羞眉画应未就。

此词上片描述早春时节柳枝表现在形、色、态上的美,以及与柳有关的外物;下片重在从“折柳送别”中引申出一位思妇苦盼游子归来的悲哀心情。

16.《解连环·柳》——[宋] 高不雅观国

露条烟叶。
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
爱细缕、先窣轻黄,渐拂水藏鸦,翠阴相接。
纤软风骚,眉黛浅、三眠初歇。
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

依依灞桥怨别。
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
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
弄影摇晴,恨闲损、东风时节。
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这首词咏柳怀人,柔柔细腻。
上片着意写柳。
露条烟叶,翠阴相接。
风骚纤软,絮飞如雪。
下片因柳怀人。
灞桥依依,难禁愁绝。
曾系花骢,屡停兰楫。
东风时节,故人望断。
全词委婉蕴藉,情思悠长。

17.《西平乐·稚柳苏晴》——[宋] 周邦彦

元丰初,予以布衣西上,过天长道中。
后四十余年,辛丑正月,避贼复游故地。
感叹岁月,偶成此词。

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觉春赊。
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去世须遮。
叹事逐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争知向此,征途迢递,伫立尘沙。
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

道连三楚,天低四野,乔木依前,临路敧斜。
重慕想、东陵晦迹,彭泽归来,旁边琴书自乐,松菊相依,何况风骚鬓未华。
多谢故人,亲驰郑驿,时倒融尊,劝此淹留,共过芳时,翻令倦客思家。

18.《谒金门·柳丝碧》——[宋] 陈克

柳丝碧。
柳下人家寒食。
莺语匆匆花寂寂。
玉阶春藓湿。

闲凭薰笼无力。
苦处有谁知得。
檀炷绕窗灯背壁。
画檐残雨滴。

此词抒写春情。
上片写室外春景。
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花寂莺语,玉阶藓湿。
下片写室内之人。
闲凭熏笼,苦处满怀,檀炷绕窗,画檐残雨。
全词委婉细腻,情景交融,工丽柔媚,余韵悠长。

19.《西江月·五柳坊中烟绿》——[宋] 向子諲

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
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

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
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不动。

全词似隐逸闲适之作,实为明志抒愤之词。
全词反响了子諲居浊而守洁,远奸佞而守忠的美德。
就其艺术性而言,写景,笔染春色,柳绿花红,月朗风清;叙事,笔挟风雷,激情年夜方。
这种晴空布雷的手腕,自出机杼,独标高格。
其余,此词明开暗合,照料严密,亦见词人匠心。
第一、二句柳烟云红,当为暮霭之时,第六句月下林风,是晚间风景。
韶光之推移,如丝相贯,不见断隙。
故是词实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好词。

20.《浣溪沙·仲春和风到碧城》——[宋] 晏几道

仲春和风到碧城。
万条千缕绿相迎。
舞烟眠雨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
晚秋霜霰莫无情。

此为咏物词。
词中借咏和风小雨中盛极一时、风情万种的柳枝,塑造了虽青春年少、红极一时而终归要红颜老去、潦倒落拓的歌妓舞女形象,表达了词人对付被侮辱、被危害的风尘女子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身深奥深厚的出生感慨。
全词借助形象上的比拟与遐想,将物与人的命运十全十美地交织一起,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1.《望江南·江南柳》——[宋] 欧阳修

江南柳,花柳两个柔。
花片落时黏酒盏,柳条低处拂人头。
各自是风骚。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
长是照离愁。

23.《浣溪沙·绿柳藏乌静掩关》——[宋] 晏几道

绿柳藏乌静掩关。
鸭炉喷鼻香细琐窗闲。
那回别离月初残。

惜别漫成良夜醉,解愁时有翠笺还。
欲寻双叶寄情难。

22.《新柳》——[宋]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这是一首写景诗,前二句,写柳长与柳色。
后二句,写出一派水中柳景。
这首诗用词活泼新颖、情味隽永。
平平常常的柳树,寥寥二十八字,居然能写得这样妙趣横生、情味隽永。
它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诚斋体”的特色。
而杨万里写诗由难到易的奥妙,也正是由于他从学习书本转到了效法自然。

23.《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斟酌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咏物词,当作于苏轼贬黄州期间。
其间,墨客的好友章质夫有咏杨花词《水龙吟》一首,盛传一时,墨客因依原韵和了这首词寄去,并嘱“不以示人”。
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利用拟人化手腕,把咏物和写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物即人,两不能别”。
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
反响了苏词婉约的一壁。

24.《翦牡丹 舟中闻双琵琶》——[宋] 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喷鼻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采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媚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词的上片写日暮时分,游春女子纷纭回家,告别了白日的繁喧,万籁俱寂。
下片写词人在舟入耳琵琶女弹奏“今古幽思”之曲的情景,曲尽意犹存,留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回味。
该词用铺叙手腕写景,描绘得有神有形,维妙维肖;作者长于雕词琢句,用典精妙。

你还知道宋代有哪些描咏柳的诗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