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古诗四首: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
中秋节和秋月干系,又和人间的团圆干系,这个节日盛行不衰,到本日仍旧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是一年中仅次于春节,元宵节的盛大的节日,它起源于何时呢?

一,中秋节起源于古老的月神崇拜。

在上古,每个月都很主要,每个月的月圆,都有着明丽的期盼和祝福。
至少传统月历的存在就证明了这点,因此每个月的月圆月亏,作为月的阶段,一年十二个月或十三月。
月份的存在,至少是在夏朝就有了。
彼时,还是原始的游牧时期。

秋月出中天秋月古诗四首探索中秋月和中秋节的来历

秋月圆时,正是佃猎和收成的时令,上古之人如何不戴德自然的赠送?

关于月神的传说,彼时该当还勾留在最原始的神话阶段, 《 山海经·大荒西经 》记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说天神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玉轮,每夜她都替一个孩子沐浴,故而天上有十二个玉轮,以是我们每天看到的都不同。

而在楚地,则认为玉轮是天上的蛤蟆神,蛤蟆以不去世,多子而著称,而月圆是蛤蟆神最有威力的时段,大地植物动物的繁殖,河水的满涨和月神干系,玉轮代表滋润津润,生殖,繁茂,丰收。

以是上古有太阳之敬拜,就并有月神之敬拜。

何况玉轮存在的历久和神秘,一贯影响着上古人们的生活,生养,潮汐,夜间的照明。

二,至少在周朝期间就已经开始的帝王之日月敬拜,强调了日月代表皇权和秩序。

《国语·周语上》:"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

古代的帝王管理天下,必会爱崇彼苍天神,明确彼苍的神明而虔诚敬拜,于是有了朝拜太阳,敬拜玉轮的重大仪式,这是用尊重自然来教诲人们像爱日月神明一样,虔诚对待君主。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是说,人间的天子,便是天神之子,在春天要敬拜太阳,秋日要敬拜玉轮,太阳的敬拜放在春天的早上,而玉轮的敬拜,放在秋日的晚上。

那么古代帝王的祭月,并非秋日的月圆之日,而是更有天文意义的时段,是每年的秋分,这是太阳直射赤道的节点,昼夜均分,代表自然的秩序的一种循环。

而秋分,正好是在农历八月的中旬,和八月十五相距不远或者重叠。

这种盛大的仪式一贯持续到清朝末年。

这种制度化的盛大仪式,也强调的玉轮的存在,强化了秋月之美。

以帝王为主体的国家敬拜是在秋分,而民间关于玉轮的敬拜则更直不雅观化,聚拢在了丰收而美好,而有月圆之美的农历八月十五。

三,秋月之美,有着自然景不雅观的神奇。

此时天高气爽,空气能见度好,是一年中月色最为皎洁明丽的阶段,清辉逼人。

此时的玉轮和太阳充分发挥了自然的引力,在地面形成壮阔的海潮和秋潮。

此时又是一年中暑热消散,作物靠近丰收的沉笃时段,自然和人们身心的折衷,还乡团圆,庆祝和期待丰年,达到一种自然和谐之美,引发愉悦的感情,以是仲秋的圆月,八月十五的玉轮,自古有名,古到有时令和月令划分的上古。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周 · 诗经 《月出 》

这首诗是秋日玉轮的赞颂。
在野外庄稼成熟的秋日,大地有着入夜的宁静。

地皮上的人们开始聚会狂欢,在月光下聚拢。

而这也正是难得的社交和爱恋的时段。

人们艳服出来,个中一个有心的男子,爱慕一个女郎,长久地等待,终于看到了她行走在皎洁秋月光芒下倩丽婀娜的身影,引发了无限的爱意,激荡身心。

那么我为什么说,这是秋月,是类似八月十五的玉轮呢?

由于在上古,秋日的敬拜很多,还在朴素半原始的村落庄,女性是有权利参与这盛大美好的集会的。
此时景象舒适,也是人类最自然勃发的爱情季。

秋月之皎洁,共振了身心对爱的思慕和美好,而舒缓的感情,也符合秋之清丽细腻和沉静。

俏丽的姑娘,你那月光下的身影多么的美好,一举一动引发了心中无尽的秋潮荡漾。

汉朝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有着富庶繁荣的前期壮盛。

中秋是一个时段,指的是农历八月。
天子在八月穿着白色的衣裳敬拜月神,而此时,有一个换衣仪式,便是在这个月开始穿着佃猎或者进贡得来的皮毛衣裳,表示秋寒的到来。

汉朝的八月十五在文史资料中记载较少,不过嫦娥奔月的神话,在汉朝定型。
后羿和嫦娥是一对贵族夫妻,后羿从王母那里得到永生不去世药,结果嫦娥偷吃了药,成为了玉轮女神。

汉朝天子以汉武帝为始,迷信神仙和永生。

传说的盛行,也是人们对八月十五月亮的喜好。

而嫦娥奔月的传说,盛行后世,为中秋明月增长了无尽的仙意。

祭月赏月常日是在高台之上。

魏晋南北朝,开始涌现大量的抚玩八月十五秋月的诗。

“秋月出中天,远近无偏异。

共照一光辉,各怀离去思。
”南梁 · 萧衍 《边戍诗 》

在古代,玉轮是夜间巨型的灯光,江山千里,都笼罩在明月之下。

中国自古由家而推及天下,秋月之美,有真实华美的江山夜景,天下一统。

这是南朝天子萧衍征战在边关的中秋诗作。

那最美最皎洁的秋月升上了天空,遍照宇宙四方,远近都沐浴在月光里,月光无私而美好。

天涯海角的人,共同沐浴着月光,却心中各怀别离的思念。

玉轮象征团圆,但是小家的团圆不可得,寄情明月,天下一室,月如灯光,虽然看不见你的容颜,但相信都在同一片月光下。

这首先唐的明月诗,开启了江山一家的大吟咏。

很多唐诗都是在这样的意境上至高无上,比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朝有着超乎平凡的时期活力。

大一统的江山,科举制度,让全国的人才有了上升的通路,人们互换频繁,共同打造着盛世。

而关于八月十五的玉轮,有着更伟大广袤的家国情怀。

唐朝没有中秋节,但是早唐将八月十五定为主要的节日,这是民心所向,盛世之需。
庆祝丰收富庶的同时,赏月玩月,成为全民的盛行。
山河壮丽,旅游增多,歌咏春江花月夜,一定不会错过最美的秋月。

唐玄宗时期,将他的生日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其后连着八月十五,之后是祭月大典月夕,全体八月都是狂欢,万国来朝,节目浩瀚。

崇尚玄门的唐玄宗,八月十五在道不雅观,听到了羽士演奏的音乐,引发了灵感,铺陈出盛唐最华美的《霓裳羽衣曲》,由杨贵妃主舞,其华美仙美,宛如月神降临。

盛世所需,张九龄编纂的《唐六典》特地标注唐朝八月十五的假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天。
唐朝虽然不叫中秋节,但是八月十五是大节日,有其余的专属美称,叫做中秋夜。

既然放假三天,是看月和团圆的狂欢日,以是唐诗中的八月十五,赏月和怀人并行,是无可否认的团圆大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人》

张九龄是亲自参与《唐六典》的制订。
八月十五三天的假日,也是有他一份贡献,包括唐玄宗的生日,千秋节。
他最爱八月十五的秋月,这首诗里,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既是家的,也是国的。

唐朝边陲广阔。
张九龄本身便是广东人,由于科举,步入盛唐高层,成为唐玄宗期间的名相。

在他的眼中央中,八月十五的玉轮是这样的美。

从大海上升起的明月,升上天空,照耀天涯,而无数 人今夜仰头看月。

那分离的人们,爱着月光,爱着明月的皎洁,爱着月色代表最纯净最广远的思念。

沉醉在月光里,乐意在梦中,在这样的月光下,和你团圆。

在灯光没有成为夜间普遍照明的古代,皎洁的澄澈的明丽的中秋月色,是最自然的富丽,大气,普照,让人沉浸。

“平凡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唐 · 栖白 《八月十五夜玩月》

中唐时期,墨客栖白 这首诗写了中秋明月的分外美。

平常也有十五圆月之夜,那玉轮不是不美。

但是只有中秋夜的圆月,比其他的时段,都要皎洁和圆润。

这不仅是精神上的赞颂,而是有着依据的。

由于此时天高气爽,北方冷空气南行,空气湿度降落,本身能见度很好,更有白露节气的白露沉降近地面的灰尘,以是月光的穿透力是最好的,也就造成了人们看到的玉轮,格外皎洁,格外圆大。

这是一年中看月最佳的时段,从古到今,人们都喜好这样的玉轮,一年又一年的赏月。

那么到了宋朝,中秋节赏月的那种狂潮虽然退去,但是中秋节团圆团圆的含义彰显。

宋朝正式将八月十五定名为中秋节。
当然假期缩短到一天,其缘故原由也是总结唐朝灭亡的教训,天子铺张奢靡,全民沉浸在盛世的梦里,不知战役的残酷和切近亲近。

但是从唐朝遗传下来的中秋节团圆却在民间盛行。

宋朝人没有唐朝人那么爱旅游,或者也是由于官方有所限定。

但是秋月带来的节日活力,特殊兴旺,月饼开始涌现,人们更在乎团圆,美食,良辰美景都是天然背景。
赏月也多集中在高楼庭院。

秋月圆,更详细到人间的团圆。

当代的灯火残酷,城市的穹窿被灯光笼罩,人们更少去关注天上的玉轮。

中秋节团圆,宴饮,视听娱乐,早已经淡化了真正的看月。

但是中秋节的核心还在,那是团圆,那团圆起源于古老的秋月圆。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诗词#

白露节气与中秋美诗五首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经秋露白露四首:白露未晞,谓行多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