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很多作品都是随处颂扬,他的诗风豪迈、行文流畅,诗文似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不仅苏门四学子受益匪浅,而且也让后世的许多才子纷纭效仿。
下面先容苏轼的一首七律,首句就富有深意,辛弃疾读了也拍手夸奖。

次韵蒋颖叔

北宋:苏轼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苏轼的一首七律首句就富有深意辛弃疾读了也拍手称赞

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诗的大意是:月下的惊鹊还未觅到可以栖宿的树枝,一叶扁舟就携带着水中的身影飘然前行。
秋风乍起,掀起一阵巨浪;不胜酒力,却在枕上做起了春梦。

依然记得琼林宴前的亲切话语,但归隐山林却为时尚早。
师长西席不敢由于鸡黍之约,而延误对方的出路。
朋友年富力强,正是为国效力的好时候。

苏轼离开黄州后,奉诏赴汝州就任。
他一起沿江东下,顺便到了金陵与王安石会面,墨客还欣然接管了对方的卜邻之约,并开始方案在江南谋生。
一些朋友也希望他向朝廷上表,调换一个安置地方,留在江南。

师长西席考虑再三,终于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由于他在杭州任通判时,曾在宜兴买地,还购置了一座小农庄。
如果自己可以去那里任职,既有住所,又有田地,足以养活自己和家人,再无后顾之忧,也可安稳地做一个田舍翁。

苏轼打定主意之后,就带着家眷缓缓北上,同时写了一篇奏呈,希望朝廷恩准他的哀求。
天子很给苏轼面子,虽然有人阻拦,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苏轼得到诏令后欣喜若狂,以为从此之后,可在江南清闲地度过后半生了。

实在苏轼很早就与常州结下了缘分,苏轼进京赶考、中了进士之后,就出席了琼林宴会,并认识了出生于常州的同年蒋颖叔。
虽然对方比自己大了十几岁,却互换甚欢。

此后他们各奔出路,但蒋颖叔一贯非常钦佩苏轼的才华,还在写给苏轼的信中,饶有兴致地先容了自己的家乡,希望苏轼有空可以去游访。
看到他的先容,苏轼就欣然赋诗,表达了他的感慨。

诗的开篇抒写自己像一个受惊的鸟鹊,不仅无枝可依,而且常常流落不定。
“影自随”三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常常处于困境,无人干涉干与,形影相吊,还常常饿着肚子写文章。

作者时而在风雨中跋涉,时而于酒醉后酣梦,也尝遍了人生的各种味道。
墨客不怕吃苦受累,却羞愧由于自己,而连累了妻儿老小到处流落。

后四句描述自己与蒋颖叔的事情,苏轼依然不忘他们的鸡黍之约,但此时对方政绩突出,正得到朝廷的重用,职位也一直地晋升。
而墨客却不断地被贬谪,他不愿由于自己,而延误他的远大出路。

被贬后苏轼的梦想破灭,而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欲望却逐渐强烈。
于是他又想起了鸡黍之约,以及那帮莫逆之交的朋友。
苏轼率百口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令他朝思暮想的那片地皮。
徜徉在青山绿水间,师长西席心情愉悦,不仅游遍了常州城,而且还写下了许多随处颂扬的诗文。

苏轼的这首七律抒写委婉,却充满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作者以惊鹊自比,感慨半世流落,虽然神往恬淡生活,却又不愿搅扰朋友,更不想由于自己而连累他的出息。

南宋精彩词人辛弃疾有一次读到这首诗,立即被首句吸引,不仅拍手夸奖,而且还记录在条记中。
后来还在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如此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也算是对前辈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