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内也被很多著名的戏曲家用自己善于的唱腔演绎,如温如华的京昆版和张继青的昆曲版,后者更能将丽娘女儿家的细腻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何这个一开始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会流传千古,大概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大家喜好有如此梦幻般的色彩,明知不可化蝶双飞,依然觉得美好,乐意去相信爱情。

如一些神话传说一样,《女娲造人》纵然大家现在已经明白了要相信科学,她依然被载入教科书中。
牡丹亭》也是如此,一个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连人物的来历都说的煞有其事,但可能是由于,其后的丽娘复活,梦梅高中,两个人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种童话般的结尾,让我仅仅在个人角度上很是排斥,大概,悲剧才是正常的,刻骨铭心的,符合那个时期的,美好的东西总是要毁灭的,这个天下充满了苦难,怎么会有人如此幸福。

我更喜好目前能看到的《牡丹亭》那部电影,只录了张继青的昆曲,结局是杜丽娘之去世,这才是最最正常的,最最让民气疼的悲剧,也是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隔墙听曲,一曲《游园》竟就听得心动神摇,站立不住,伤春不已,那岂止是为春天终会逝去而悲哀,那是一个同样豆蔻年华,玲珑剔透的秒人儿的离世,在那无边的春色里。
明代才女冯小青临终遗书曾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感叹命运的相同期望自己也有能付诸至心的郎君。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所伤的春并非是春,而是这满腹的少女苦处,年光时间虚度、青春愁闷。

按照父母之言,允从封建礼教,杜丽娘的十六年长成了大家闺秀,有富余的家庭,为官做生意,天真烂漫,有仆人有婢女,不用为生存操劳,只需随着师长西席学习三从四德,生活平淡幸福,可丫环春喷鼻香却故意将小姐引去了后花园,爱玩的年纪,不定的心性,终让她打破了一贯以来的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的循规克己,在刚刚懵懂的知道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又见识了从没见过的美景,心灵上感想熏染到巨大的震荡。
回到闺房,彻夜难眠,被压抑许久的爱情芳心怦然萌动。
入夜后,一位梦神前来叩魂,勾引她与倜傥公子柳梦梅相遇并相爱,在花园里赏春,在牡丹亭里云雨,谁知醒来却是南柯一梦,杜丽娘万般悲惨,后来逐渐成了心病,没有心药医治,丽娘便日渐干瘪,末了喷鼻香消玉殒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去世去世可以生。汤显祖牡丹亭

《牡丹亭》故事情节和中央思想都有其可以成为传世之作的亮点,作为戏曲,汤显祖的文笔之功力见于他写的唱词,一字一句凄婉动人,幽美迷人,满腹苦处通过唱词表达出来,个中深意只可融会 不可言传,让人从听觉视觉受到极大的震荡,直达内心深处,谁没熟年轻过?谁没故意气过?谁没有寻梦过?谁没有恋爱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去世,去世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去世,去世而不可复活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