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

对雨

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芊。

古岫藏云毳,空庭织碎烟。

李白诗系列早年的诗青涩些气势格局已显

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

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

译文

烟雨朦胧,墨客卷起窗帘举头向外眺望,雨水打湿草木,那蓊蓊郁郁的草看上去优柔、

薄弱像丝绵一样,很是茂盛的样子。

那边的一个神秘的石洞上浮着稀疏的白雾,庭院上面到处充满了支离破碎的细烟。

雨点轻打江水,一波波水纹向四周散去,犹如忧闷四散,实在他并无法真正的忧闷。

吹拂的风像千斤重,难以连成一片,断断续续。

终日劳碌的老农忙于耕种,在这样阴沉湿润的景象也不安歇一刻,趁着烟雨天耕种江边上肥沃的田地,江边上一片繁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是李白十五岁旁边所做,这首诗便是一首咏物写景的诗,略显青涩些。

《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天惠《彰明逸事》云:“时太白年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甚多,微类《宫中行乐词》体。
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
虽颇体弱,然短羽褵褷,已有凤雏态。
淳化中,县令杨遂为之引,谓为少作可也。

五律为唐时科举应试规定文体,少年习作,多自五律始。
《对雨》数首,体格稍弱,以

为即李白少作,是有道理的。
李白曾自称“十五不雅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创作活动应始于十五岁旁边。

第二首

访戴天山羽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

流水淙淙,隐约可辨犬吠之声;桃花灼灼,带露更显艳丽之色。

树林幽深,鹿儿时隐时现。
中午时分,溪边不闻钟声。

野竹分开云雾穿入上苍,飞泉挂在碧绿山峰。

羽士身经何处?无人能够知晓。
只能独自身靠古松,默默叮嘱消磨无端愁绪。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
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

曾隐居在大匡山(即诗题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盖是时所作。

大匡山位于四川江油市大康镇西北,其山势如筐,谐音匡山距市区20公里。
山势险要,林壑深邃,风景奇丽,背倚龙门山余脉诸峰,下临清澈明净的让水河,西有天然溶洞佛爷洞景区相邻。

现存江油李白纪念馆内的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方丈记》载:“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于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坪,有十载。
厥初,有题寺诗云: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落鹤池。
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第三首

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纵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译文:

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

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俏丽。

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

站在楼头,放眼四望,统统忧闷愤懑的感情都一扫而空了。

阴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抱着双流城。

本日我来此登楼而望,切实其实便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期间的作品,关于此诗的详细创作韶光有两种说法: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春初游成都时;裴斐《李白年谱简编》则认为此诗是李白在开元十年(722年)重游成都时所作。

看个中对句利用:“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已经有李白后来用词洒脱不俗的风格。
个中:“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其不羁之志已显露。

个中“纵目散我忧。
”句,一定李白有不得意处,有阐明称,这次来成都玩,想拜见成都长史没有碰着。
故有此句。

第四首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平步青云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平步青云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贤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由于不拘俗礼,且评论辩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大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自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李白这个人还是有几分知识分子的傲骨,年轻写诗直接表达不满给刺史。
一个人生平的性情是注定的,这首诗是李白以大鹏鸟自比的比较早的一首诗了。
往后还有很多写到大鹏鸟的。

这首诗比较故意思的是前四句,前两句写了大鹏鸟飞起来时候的雄姿,可是后边该怎么续写呢?于是三四句就当然写了飞停下来之后的怎么办?有什么气概之事,然后“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接着五六句写自己状况,发怪论,之后还不让人家讥笑,抬出孔子,来例证。
只熟年少时候才敢这么写,由于其未来不可知,如果到老年还这么写,就会被人家笑话了。

第五首

冬日归旧山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弗成。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落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善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译文:

沾满灰尘的帽子还未洗涤,匆匆归来后立即叩访山门。

只见一条碧绿的藤径延伸,高远的万点雪峰若隐若现。

周围满地都铺上枯枝冷叶,谷中都是凝滞不动的寒云。

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竹,深山中老树古木破江而横。

白狗离开村落庄在远处狂吠,苍苔在屋里的墙壁上成长。

厨房中涌现野鸡穿来穿去,临屋处依然有猿猴在啼鸣。

树枝掉落上面的鸟巢还在,竹篱疏漏成为野兽的路径。

整理床铺有苍鼠急忙逃走,倒出箱子惊动了箱中蠹鱼。

要发奋读书学好治国本领,养成青松一样高尚的品质。

这次回来不久将又要拜别,离开后准备大干一番奇迹。

这首诗开篇两句:“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与另一首诗开篇两句“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侠客行》有相似之处。
值得玩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出游成、渝等地,返回匡山时所作。
李白长期在匡山隐居读书。
学者一样平常认为李白归\公众旧山\公众韶光在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冬天。
开元九年春二、三月李白投刺史苏颋不中,只受到\"大众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公众的称颂,却不见用,而大为绝望,有\公众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大众之意,故七八个月后归\公众旧山\"大众读书处,作此诗。

第六首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嵬峨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依依不舍去向渝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便是故宅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此诗在七言中已经比较成熟。

末了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与“烟花三月下扬州”味道类似。

第七首

​巴女词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译文:

巴地的长江水,急湍奔流快如箭,巴水上的船儿顺水漂流疾若飞。

十个月韶光走过三千里,郎今一去,何年能回归?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墨客二十五岁去蜀途中,行至巴地,拟民歌之作。
自此之后,不断有拟作,表现了李白对民歌的爱慕和学习。

第八首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迢遥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期间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逐渐隐去平野逐步伸睁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期间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详细作年有多种说法,紧张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墨客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次离去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墨客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空想抱负。

第九首

​荆州歌

白帝城边足风波,

瞿塘五月谁敢过?

荆州麦熟茧成蛾,

缲丝忆君头绪多,

拨谷飞鸣奈妾何!

译文:

白帝城边的江面上满是狂风掀起的惊涛骇浪,

五月的瞿塘峡,有谁敢行船而过呢?

荆州麦子时节,茧已出蛾,蚕事已成,家家都在煮茧缫丝。

我一边缫丝,一边思念你,我对你的思念比一团乱丝的头绪还要多。

布谷鸟在哀鸣的时候,更加引起了我对你的思念,这叫我怎么办呢?

创作背景:

此诗写的是一位屯子妇女费力劳作之时思念远方丈夫的愁苦情景。
当是李白初出蜀途经荆州(今湖北江陵时)所作。
这是模拟民歌写的。

天龙八部中北冥神功

第十首

​古风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凭陵随海运,燀赫因风起。

吾不雅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译文:

在世界最北真个海里一种大鱼,身体长达数千里。

它仰头喷水,水花如三山之雪;张口一吞,便可吞下百川之水。

(它化为大鹏),随着海运,乘着大风,冲天而起。

我看它升腾直上,一贯到了九万里高空,彷佛还不会停滞。

创作背景:

李白集中以《古风》为题的一组诗共五十九首,皆为五言古诗。
《古风》即古体诗。
五十九首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当皆无题或失落题。
总命为《古风》,或李白所为,或后人编集时所为。
开元十三年李白初抵江陵时,曾与羽士司马承祯相识。
司马承祯(字子微)开元年间曾两次被唐玄宗召入京都,备极礼遇,为帝王之师,是玄门尊师。
司马承祯一见李白,即大加奖誉,谓其“有风致高傲瘦骨如柴,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有感于此而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改名《大鹏赋》),以高飞九天的大鹏自况。
此篇《古风》,用意与《大鹏赋》相似,当为同时所作。
神话中的大鹏,是李白生平最崇拜的形象,以大鹏自拟,在李白也是最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