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中,古诗词干系的图书、分享会、发言活动等都备受读者青睐,这也是近年来古诗词热的一个缩影。
而包括《中国诗词大会》在内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正展现了人们对古诗词文化的激情亲切。
但若要避免古诗词文化成为“快餐文化”,使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办法滋养读者的心灵,把握古诗词文化遍及的方向并作有效的勾引,是至关主要的。

古诗词文化的遍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便是,所谓“遍及”究竟指向何处?目前来看,社会上对古诗词的弘扬,着力点紧张在于记诵
古诗词文化的遍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勾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则并非真正的遍及。
我们的社会既不须要“有脚书柜”,也不期望大家都成为墨客。
古诗词及其传承有其自身的特性。
作为“故意味的形式”,诗词所承载的是人的情绪。
而一首诗词能够超越时空的界线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些诗词中的“意味”也因此而包含了历史合理性。

其次,我们也应认识到,诗词中的这些“意味”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理解与体认中被不断丰富,从而不断天生利于社会发展的、深契我们民族文化生理构造的“意味”。
古诗词中的每一个意象与典故,所承载的都是人们的情绪积淀与思维办法。
以是,我们吟诵古诗词的过程,实在也是对这些“意味”产生情绪认同和审美体认的过程,将终极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办法和生活办法。

诸如“上苍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出师未捷身先去世,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经典的诗词,它们各自虽有其不同的风格与历史文化语境,却每每蕴含着相似的主题:对人生代价的追寻、对本真生活的神往、对美好情绪的器重。
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之以是能够成为经典,也正是由于这些作品中所传达的对付人生的思考与选择具有超过古今的普遍性意义。
因此,长期的吟诵与体会便会使这些诗词中的意蕴积淀到人们的文化生理中,对人的代价建构与心灵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浸染。

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

在弘扬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本日,古诗词文化遍及所指向的,应是每位读者道德和情绪的自觉能力的提升,而每一个个体人文本色的提升,也将为我们民族走向未来供应不竭的精神动力。
记诵是我们体认古诗词的路子,以记诵为评判标准的文娱节目对付古诗词文化传播也确有其借鉴意义,但仅从记诵层面“遍及”古诗词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
这就须要我们有更多的学者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文化意蕴,为读者与古诗词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
(作者:宋春光,系中国公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