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父母规全文及翻译是家庭教诲家长教诲之最佳读物

★《父母规》全六篇,共有三重、六责、六戒、六道、六不雅观、一告,计1095字。
《父母规》集古圣先贤之教与中西方家庭教诲,合传统文化与教诲学、生理学、亲子学之要义,涵盖教子发展之胎教、育婴、启蒙,学习、处世、婚恋、奇迹各个层面,在语法格式上与《弟子规》、《三字经》相似,采取三字一句,两句或多句连意,阅读轻松,浅近易懂。
《父母规》主旨来自《易经》家人卦第三十七(离下巽上):“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 生命是在关系中发展,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发展的,《父母规》是关于父母发展、孩子发展与亲子关系发展的一套生命发展系统。
★作者:曲莫师长西席★《父母规》开篇诵天算夜地大,父母恩大。
山好水好,儿女孝好。
千教万教.莫过家教。
身为父母,任务重大。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上孝长辈,下爱儿女。
长幼互敬爱,全家欢快。
家和万事兴,天下太平。
第一篇:父母重父母重父母者,大人称,为父母,任务重。
子不教,父母过,教不严,父母惰。
阐明】父母,是“大人”的称号,首先代表的是任务,其次代表的是拥有一定权力的人。
在传统中,一样平常称呼为官者和父母为“大人”。
大人,是指能够承担任务并且能够理性的剖析问题、办理问题的人,为使之任务能够更好的完成,同时授予其一定权力的人。
对父母而言,便是父母对孩子有抚养、教诲的责任,同时也拥有对孩子的监护权。
【阐明】父母对孩子,生了就要养,养了就要教,生而不养,养而不教,便是父母的差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如果教不严,放松、懈怠、不负责对待孩子的教诲,也是父母的差错。
关乎子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及迁。
生之根,命之脉,父母造,生平带。
【阐明】人在初生的时候,心性是充满了爱、光明与良知的,在发展的差错中,其人性也是向善的,每个人都想做一个年夜大好人,不是吗?但是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诲,人也会很随意马虎受到恶性的污染而变坏。
【阐明】父母不只在生养了孩子的身体,还影响了孩子的心智与脾气,因此,一个人生命的根脉,都是父母创造的,会影响孩子的生平。
关乎家子女者,亲有别,善恶缘,父母结。
结恶缘,一家苦,结善缘,百口福。
【阐明】人的生平中,有三种最亲密的关系,第一是和自己的父母,第二是和自己的伴侣,第三是和自己的子女。
子女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人之一,父母和子女之间是非常大的缘分,但是缘分有善缘也有恶缘。
如果父母能够认识到自己和子女的差异,尊重孩子、慈爱孩子,孩子自然尊敬、孝敬父母,二者的关系处理好了,那便是善缘。
反之,如果彼此关系处理不好,那便是恶缘。
而这个关系处理的好不好,首先取决于父母,以是自古都说“父慈子孝”,没有说“子孝父慈”。
【阐明】如果家人间的关系处理不好,每天吵、日日闹,大家每天都不愉快,乃至反目成仇,那便是恶缘,一家人都痛楚。
如果家人间关系处理好了,相互尊重,相互干爱,家庭和蔼,这便是结善缘,百口都是幸福的。
关乎国:小家国,大国家,小家安,大国定。
父母修,子女正,家道齐,天下平。
【阐明】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家庭是国家、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每个家庭细胞都安定了,全体国家、社会才会安定。
【阐明】一个家庭如何才能安定呢?取决于家庭中的最主要的两个人:父母。
《易经》中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论语》中说:“父父子子”,说的是父母要有个父母的样子,子女就会有个子女的样子,说的便是上位者(父母)对下位者(子女)的影响。
俚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反之便是“上梁正,则下梁正”,说的也是“父母修,子女正”这个道理。
父母做好了,子女自然就随着好了,父母和子女都好了,那全体家就好了,每个家都好了,天下自然就安定和谐了。
第二篇:父母责生其身康健身,第一先,受孕期,保护安。
寝不侧,坐不边,立不斜,险不沾。
勿染疾,勿疲倦,勿恼怒,勿怨烦。
存正心,起正念,听正语,言正言。
【阐明】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该当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便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阐明】有身期间,睡觉的时候不能躺在床边上,以免掉落。
坐的时候不能坐在侧边上,以免滑落。
站立的时候,不能歪斜着身体,危险之地、危险之物,不能去打仗,比如近水火处、高处、马路等地,KTV、棋牌室等地,以及毒品、烟酒等都是危险之物,不能熏染。
【阐明】有身期间,睡觉的时候不能躺在床边上,以免掉落。
坐的时候不能坐在侧边上,以免滑落。
站立的时候,不能歪斜着身体,危险之地、危险之物,不能去打仗,比如近水火处、高处、马路等地,KTV、棋牌室等地,以及毒品、烟酒等都是危险之物,不能熏染。
【阐明】有身期间,要把稳保护只管即便不要生病,也不要过于劳作产生疲倦,心态要调节好,不能生气发怒,也不能怨恨、烦恼,这都会对胎儿产生不利的影响。
【阐明】有身期间,要存正心,起正念,保持乐不雅观的心态,听正面的话,说正面的话,避免打仗恶言恶语。
爱其心人间间 爱最珍 爱之源 父母亲真爱者 存心陪 赏其优 无怨悔【阐明】一个人,身体的发展须要食品的滋养,心灵的发展则须要爱的滋养,人在办理了基本的温饱往后,最主要的便是心灵的发展,因此,人间间最宝贵的是爱,而爱的源头便是父母双亲。
【阐明】真正的爱,首先是乐意陪伴,并且存心陪伴;其次是能够欣赏到对方的优点,并且能够原谅他的缺陷;第三是无条件的爱,对自己的付出无怨也无悔。
如果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就不是真正的爱。
传其德 厚德者 能载物 明德者 能开悟有德者 必有得 无求得 乃真德五堂德 恒恒德 仁义礼 智信也三达德 明明德 智仁勇 最为绝【阐明】《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有德,方能载物,财色、权力、名利等都是“物”。
没有德行的人是承载不了的。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便是人的光明自性,良知自性,能够“明德”者,便是充满了爱、光明、良知的开悟者。
【阐明】厚德者,自然能够载物,有德之人,一定有所得。
而真正的德,则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去想我做了这些事会有多少德,而因此不求所得,不求回报的心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德啊。
【阐明】五常德,是儒家提倡的五种恒常不变的德,即仁义礼智信。
【阐明】三达德,是《中庸》中提出的“智、仁、勇”三达德,即聪慧+慈悲+勇气,这真是最绝妙的一个能量组合啊。
教其礼不学礼 无以立 能知书 方达礼礼之道 和为贵 礼之用 敬为最【阐明】《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
是指一个人如果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知书达礼,一个人能够好好读书,学习了悟经典中的道理,就自然会达礼。
为人父母,要培养孩子好好读书,好好做人,孩子才能在社会上得以立足啊。
【阐明】礼,不只指礼貌礼节,还有礼法,最大的礼便是法。
礼之道,除了“礼”的形式,最主要的是“礼”的内涵:和。
所有的礼都在追求一个“和”字,一个人能够做到“和”,便是最大的礼。
在礼的运用中,保持尊敬的态度是最主要的,如果只是表现形式上有礼,而内在反面蔼,不尊敬,便是最大的失落礼。
养其志有志者 必有义 有义者 必有气孟役夫 养浩然 缘何故 志义全【阐明】一个有志向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义的人,一个有义的人,一定是一个充满正气的人。
所谓“志气”、“义气”,有志、有义才有气。
气,便是精气神的那个气,是一个人的能量所在。
【阐明】孟子说:“吾善养浩然之气”,为什么?由于他志义双全。
所以为人父母,要长于培养孩子的志与义,孩子自然会充满正气,充满能量。
护其智人之智 与生具 能自觉 能自悟揠苗助 徒且误 定静虑 聪慧足【阐明】人的聪慧、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能够自我觉察、觉知,能够自己领悟、学习。
【阐明】拔苗助长,大家都知道是缺点的。
而本日,父母过早的用各种办法所谓“开拓智力”,那不便是拔苗助长吗?拔苗助长,一定是徒劳的,而且会延误小苗苗,也便是孩子的发展。
那么,我们该当如何开启孩子的聪慧呢?实在,孩子的聪慧是不须要开启的,由于它本来便是具足的,只要保护好这个与生具足的聪慧就可以了。
那么,如何护其智呢?《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人能够有“定、静、虑”的功夫,自然就会具备充足的聪慧。
第三篇:父母戒勿失落教一年计 在于春 生平计 在年少幼一染 长十效 蒙养正 圣功道小树苗 易扶正 养习气 修毛病及终年夜 正则难 长欲教 子厌烦【阐明】一年的收成,关键在于春季的播种根本,生平的发展,关键在于年少时的培养。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便是这个道理。
还真是,你看,一个人,在三岁的时候脾气基本就定了,七岁的时候,他的性情、习气和代价不雅观也基本定型了,这会影响他的生平。
【阐明】小时候的一点熏染,终年夜往后都是十倍的效应,《易经》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说的便是在童蒙时期培养孩子纯洁的品性,这是培养圣贤的教诲之道啊。
【阐明】小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很随意马虎扶正。
如何扶正呢?第一是培养良好的习气,第二,如果小孩子有什么不好的毛病,不端正的思想和行为,及时给与纠正就可以了。
【阐明】孩子小的时候,是比较随意马虎被纠正的,等终年夜往后,习气、习气等相比拟较固定的时候,就很难被纠正了,那时候家长再想要教诲孩子,孩子也会厌烦的。
勿专制有专制 有反造 或离经 或叛道以己念 强加告 生其命 夺其好民主风 新家道 父子亲 不专教天之道 万物耀 爱他是 非我要【阐明】哪里有专制,哪里就会有反抗。
家庭中如果父母过于专制,孩子就会叛逆,好赖话都听不进去了,乃至离经叛道,走上歪路。
【阐明】父母用自己的不雅观念,强加给孩子,就像是把自己的电脑程序,逼迫性的给孩子装上,让孩子失落去自我,完备按照父母的程序运行他的生命,这便是虽然父母生了孩子的命,但却剥夺了孩子的爱好,剥夺了孩子活出自我的权利。
这真是心灵入侵啊。
【阐明】从一百多年前开始的民主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冲破了封建专制,建立了民主国家,民主的风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家道文化,以是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该当是多讲亲情,而不能专权专制。
【阐明】就像每一个树叶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手纹也都不一样,上天之道,是使万物都能够光耀他的生命,以是,为人父母,该当去爱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要的样子。
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上天之道的遵照。
勿伤尊子可爱 不可辱 伤其尊 难填补苟伤尊 怨恨怒 加以时 亲情无感情起 要处理 勿转迁 伤孩子怨恼烦 代相传 今到我 誓愿断【阐明】孩子要多爱他,而不能侮辱他,尤其不能侵害孩子的自傲心,如果侵害的自傲,是很难填补的。
【阐明】父母如果侵害的孩子的心灵,孩子就会怨恨父母,内心产生愤怒的感情,如果这样的状态韶光久了,就会侵害亲情,乃至导致亲情全无。
【阐明】在生活中,谁都会有烦恼,有感情,但是作为大人,有了感情要学会处理,不能转迁给孩子,侵害孩子的心灵啊。
【阐明】怨恨、恼怒、烦恼,这些负面感情、负能量,如果得不到掌握,就会一代一代的传染,本日到我这里,我能够有幸明白了这些道理,我起誓要将它们断掉,绝不再传给下一代。
勿宠溺宠与溺 造安逸 安其生 丧其力宠与哄 患无穷 增自我 任性重【阐明】宠溺孩子,给孩子创造安逸的生活,看起来是在爱孩子,实在是害了孩子,由于安逸的生活,会让孩子失落去自我发展磨炼的机会,终年夜往后短缺生活能力、创造能力。
【阐明】宠哄孩子,会助长孩子的自我,任性,如果从小养成自我、任性的习气,终年夜后还会按照这样的模式生活,真的是后患无穷啊。
勿比他以子短 比人长 信心亡 无能量以子长 外张扬 增傲慢 难发展【阐明】父母不要拿孩子去和别人比较。
用孩子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比,会让孩子失落去信心,短缺能量。
【阐明】用孩子的长处,四处张扬、炫耀,则会增加孩子的傲慢心,这样孩子就很难连续发展。
勿唠叨往不咎 来不忧 当下事 当下究往来来往言 生厌烦 不吸收 且逆反【阐明】我们常说“既往不咎”,对过去的事不要总是提起来,对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也不要去担忧。
就事论事,就当下的事论当下的事,专心把当下的事办理好就可以了。
【阐明】一件事情,如果不断反复的去说,就会招致厌烦,对方不但不会吸收你的信息,而且还会产生逆反生理。
以是,父母要节制精确的沟通办法,不能唠叨。
那解释是唠叨呢?“唠”,是口字边上一个“劳”,代表是不断的重复。
“叨”,口字边上一把“刀”,代表的是对方不爱听的话。
以是,一句对方不爱听的话,重复的说,便是“唠叨”。
实在,纵然是对方爱听的话,说多了人家也不会喜好,一句话,说一遍是爱语,说两遍是打发,说三遍就啰嗦了,说四遍就成唠叨了。
第四篇:父母道孝亲道 男女正 天地义 夫妇别 乾坤理上孝亲 下爱子 友与悌 和蔼矣【阐明】《易经》中说:“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男女,即夫妇二人,是阴阳之道,是家庭中的两个核心支柱,缺一不可,因此夫妇二人摆正各自的定位是天地间最大的事情。
夫妇有别,出自传统“五伦关系”,而且夫妇关系是五伦关系之始,说的是男人和女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有巨大的差别,该当按照这个自然差别区分定位,这是天地之间的道理。
【阐明】夫妇二人,对长辈,要孝敬,对晚辈,要慈爱,对兄弟姐妹,要相互友爱,这样家庭就会和蔼。
爱子道父爱山 爱而俨 母爱水 爱而慈俨与慈 山水映 爱圆满 子女幸【阐明】父亲自正示范,以身作则,他的爱,就像山一样,巍峨俨然,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对他尊重而敬畏。
母亲温和原谅,折衷关系,她的爱,就像水一样,慈祥滋润津润,是孩子心灵的依赖,孩子与母密切切无间。
【阐明】父亲和母亲的爱,令孩子对父母双亲既尊重敬畏,又亲密无间,就像山水相映一样,这便是圆满的爱,这便是儿女的幸福啊。
教子道定家规 立家训 授家业 重家教修家谱 树家风 传家德 里手道言是传 身是教 上之行 下必效教之本 慈与孝 代代传 家之道【阐明】制订家规,这是依法治家;订立并传承家训,强调为人处世的原则,这因此德治家;传授家业,或者支持孩子创立奇迹,这是奇迹治家;看重教诲尤其是家庭教诲,这是教诲治家。
【阐明】修订家谱,这因此史治家;树立良好的家风,这是无为而治;外扬家德,祖德流芳,这因此德治家;百口人都一起落实家规、家训、家业、家风、家德,这便是里手道,以道治家。
【阐明】孩子最紧张的学习办法是模拟,因此,孩子不是听父母怎么说,而是看父母怎么做。
因此,我们讲言传身教。
以是,父母以身作则才是真正的教诲,而措辞,只是传达一些信息而已,这便是言传身教的道理啊。
【阐明】家庭教诲的根本,是对孝道与慈道的传承,能够将孝慈之道一代代的传承下去,这便是家族茂盛、家业长青的道啊。
沟通道子女呼 及时应 子女声 要谛听子女问 耐心答 呼子女 音声恰【阐明】子女呼唤父母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的回应;子女想说的话,想表达的心声,父母要耐心的谛听。
【阐明】子女有什么疑问向父母提出,父母要耐心的解答,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既办理了孩子的困惑也增加了父母的知识,而且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也增加了亲子感情。
父母呼唤子女的时候,要用恰当的语调,不能随便对孩子利用命令、呵斥的语气。
如果孩子没有犯什么差错,父母该当温和的和孩子说话。
威严道威于信 子女敬 严于律 子女听尚道德 明法令 耻且格 家风正【阐明】父母的威,来自父母的信。
信,首先是父母对自己的信,即对孩子哀求的,自己先要做到,如果自己做不到还去哀求孩子,孩子就不会屈服,父母的威也树立不起来;其次,是对孩子要取信,承诺孩子的事情就要做到,这样孩子才会听父母的话,如果对孩子的褒奖或惩罚说了但做不到,孩子就不会信父母的话了,父母的威自然也树立不起来了。
父母的严,来自“律”,律,便是纪律、法律、规矩。
家里要明确行为规范标准,如有违反,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当“家律”得到严格的贯彻实行,孩子就会心存敬畏而屈服。
家里如果没有明确的规矩、家律,父母只是靠脾气、呵斥去管教孩子,孩子是不会真正敬畏、屈服父母的。
【阐明】如果一个家庭能够首先崇尚道德,并且使家人明确并遵守家规国法,这便是以德治家和依法治家相结合,家人自然都会知道耻辱,并且自觉自律,这样便是一个良正的家风。
家业道治业勤 持家俭 物资足 家人安诗书继 继世长 虔诚传 传家远知善恶 良知显 为善业 余庆满存善心 言善言 积善事 厚德然【阐明】事情上要勤奋,生活中要节俭,保持家庭中的物用充足并且有一定的积蓄,这样家人都会安心。
【阐明】喜好诗书、爱好学习的家庭,忠于人事、宅心仁厚的家庭,才会有长久的发展。
【阐明】一个人能够知道什么是善恶,这便是良知的显现了,能够为善去恶,便是在不断的积德了,《易经》中说:“积德之家必有余庆”,一个为善、积德的家庭一定是余庆满满的。
【阐明】一个人,一个家庭,如果能够常存善心,多说好话,多做善事,德自然就会越积越厚,厚德载物。
第五篇:教子不雅观孝尊不雅观 仁者人 亲亲仁 不孝亲 作甚人德者得 师师德 不尊师 何以得真孝亲 不色难 祖宗德 流芳远真尊师 敬爱然 圣贤智 代代传【阐明】《中庸》里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有仁爱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仁爱,首先要将爱父母亲放在第一位。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双亲都不爱,怎么能说是真正的人呢。
【阐明】有德才能有得,有收成。
而尊重老师是最基本的德,只有尊重老师,才能真正从老师那里学习到知识和本领。
如果一个人连老师都不尊重,又如何能学到知识与本领,没有知识和本领,又如何能得呢?【阐明】真正的孝,不是给父母衣食养活而已,而是能够在父母前面保持和颜悦色,并且将祖德传承。
以是,不但在生活上奉养父母,并且能够亲爱父母,保持和颜悦色,这才是真正的孝。
能够将祖德传承,祖德流芳,这才是最大的孝啊。
【阐明】真的尊重老师,第一是要对老师恭敬,爱老师;第二是能够将老师的聪慧传承下去。
而最大的老师,便是中华民族的历代圣贤,能够把圣贤聪慧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真正的尊师重道啊。
学习不雅观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礼乐射 御书数 全面培 重点育博学之 鞠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真学者 笃行之 知行一 是真知【阐明】玉好,还须要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否则就不会“成器”,人虽然有聪慧,还须要学习,才能懂道理,有创造,否则也不会“成器”。
【阐明】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传统教诲的六种基本技艺,该当全面的培养,在本日,我们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全面发展的根本上,父母还要在孩子特殊感兴趣、善于之处进行重点造就,使之成才。
【阐明】“博学之,鞠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讲述的为学的方法和次第。
要广泛的多方面学习,详细的研究,谨慎负责的思考,明确的分辨,终极还要踏踏实实地实践。
【阐明】真正的学习,终极都要落实到实践中,做到学甚至用、知行合一,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啊。
交友不雅观益三友 友直者 友谅者 友多闻损三友 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见良朋 思齐之 见不益 自察己严律己 待人礼 不自私 利他益【阐明】《论语》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派的朋友,宽容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诋毁人的人,结交长于甜言蜜语的人,是有害的。
【阐明】见良朋,要多向人家学习,见不良朋,要多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然后赶紧去改。
【阐明】对自己要严格哀求,对朋友要宽容有礼。
任何事情都不要自私,要多考虑如何利益他人。
我对大家都好,大家就对我都好,末了大家都好。
这便是“你我、我好、大家好、天下好”的道理呀。
婚恋不雅观首道德 次好学 勿以利 为拣择勿贪欲 勿恋色 至莫若 灵犀合同心力 利断金 同心言 臭如兰同心容 容如亲 同心赏 赏如宾【阐明】选择结婚工具的时候,首先要看道德品质,然后看这个人是否好学上进,不要以有没有家庭背景、事情好不好、收入多不多或者长得帅不帅、美不美等利益标准去挑选。
碰着一位有道德又好学上进的工具,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利益吗?【阐明】不要贪恋情欲、美色,主要的是两个人的信念、代价不雅观、生活习气等是否吻合,最大的吻合,是心有灵犀。
就像李商隐的那句诗说的:纵然“身无彩凤双飞翼”,也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多么美妙的爱情啊。
【阐明】《易经》中说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意思是说:两个人心意相同,行动同等的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斩断金属,说出来的话像兰草那样芬芳、高雅。
这是多么美好而有能量的结合。
【阐明】二人同心,相互原谅,向亲人一样相互原谅,相互讴歌,向对待来宾一样相敬如宾。
这是多么美好和谐的相伴。
财富不雅观俭养廉 奢养贪 生活中 要节俭量出入 不难堪 无明财 莫要沾穷善己 达济他 富无骄 贫无谄真财富 寿康宁 富贵德 善终善【阐明】节俭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廉明,奢侈则会长养一个人的贪婪。
因此,在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节俭生活,珍惜福报,不能铺张摧残浪费蹂躏,更不能奢靡豪华。
【阐明】要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进行花销,不要由于贪欲和虚荣心,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去消费。
要靠自己的劳动付出得到收入,对付来路不明的钱财,或者没有付出就来的钱财,不能要,也不能沾。
【阐明】《孟子》中说:“穷而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如果自己的能力、奇迹状况还不足好的时候,就先顾好自己、自己的家庭,如果能力和奇迹都很好了,就要多考虑为他人做事”。
“富无骄,贫无谄”,意思是说,人生得意、奇迹发达的时候,不能骄傲,奇迹不济,生活不好的时候,不能谄媚。
原文出自《论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意思是,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余而又好礼之人。
”【阐明】真正的财富,是中国传统关于幸福的五条标准:龟龄、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龟龄。
父老,指活的韶光长;寿者,“去世而不亡者寿”,出自《道德经》,指一个人的精神、思想能够长存才是真正的寿。
富贵。
富者,知足者富。
不知足,纵然家财万贯了还不知足,想要更多,也是贫穷。
贵者,受人尊重为贵,一个人如果他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端正,纵然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也是受人尊重的,便是贵的;反之,一个人如果他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不端正,纵然位高权重,那也不是贵,反而更加令人不齿,让人家瞧不起。
好德,便是拥有好的德行,并且不断的积善积德。
善终,便是能够在临终的时候,统统圆满,这才是至善人生。
造诣不雅观修身心 养道德 为往圣 继绝学齐家正 治国能 为万世 开太平【阐明】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或者拥有多高的地位和多大的权力。
而在于能否自修身以养德,并且能够传承发扬古圣先贤的聪慧。
自己能够修身养德,然后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然后在自己的事情岗位上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为社会的和谐创造正能量,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所谓内圣外王也。
末了告人之者 相中迷 念中控 情中奴人之间 爱欲连 五伦中 明德显人之道 开悟道 了烦恼 有福耀人之德 五常德 仁义礼 智信也【阐明】所谓人,便是随意马虎被假相所迷惑,被不雅观念所掌握,被情欲和感情所使令。
【阐明】人与人之间,随意马虎被情爱、希望所连接,俗称“七情六欲”。
七情是《礼记》中提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欲望,包括视觉上的见欲、听觉上的听欲、嗅觉上的喷鼻香欲、味觉上的味欲、触觉上的触欲、意觉上的意欲。
而人的明德——良知与风致,都是在五伦关系中的磨炼中产生的,即在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朋友关系和职场关系中,不断的将自己的自我习气和坏感情磨炼掉,恢复原本的良知与风致。
【阐明】人的德,最根本的是儒家所倡导的五常德,五种恒昌不变的德,即仁义礼智信。
将此五常德落实到五伦关系中,是为“人之德”。
【阐明】人的道,便是一条开悟的道,开悟能够了却烦恼,并且拥有幸福人生。
这里说所说的开悟者,不是宗教观点的开悟者,而是能够摆脱“观点形象、自我不雅观念、思考感情”所控,没有分别对立之明者,是拥有“自觉道德文明”与“向善利他精神”之正能量的创造者。
★结束语生养孩子首先是一个任务,社会任务,生命任务,而不是个人之乐趣,家庭家族延续之须要。
父母在享受孩子带来的明日亲之乐之时,也同样要付出心血和精力来培养孩子。
付出多少,才能得到多少。
教诲子女,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生了就要养,养了就要教。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末了只能是害了孩子,苦了自己,将来孩子不但不能为社会做贡献,而且还可能成为社会的包袱和危害。
有的父母,认为教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国家的事,因此,完备依赖学校教诲,和一些社会培训教诲。
实在不然,在家庭教诲、学校教诲、社会教诲三大教诲体系中,家庭教诲是最根本的,而家庭教诲又以德育为最根本,因此,一方面,父母首先要学习并践行《父母规》、《弟子规》,为孩子做榜样模范,还要让孩子负责学习践行《弟子规》。
由此,才是一个完全的家庭教诲系统。
最好的教诲是没有教诲。
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是最好的教诲。
因此,家庭教诲的核心紧张是父母教诲,学好《父母规》、《弟子规》 ,给孩子做模范,便是最好的家庭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