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唐代有着“诗魔”之称的白居易也曾写过类似意思的一首诗。
这首诗便是《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怖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去世,生平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写于公元815年,当时的白居易由于上书朝廷要求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陷害贬为江州司马。
在贬谪途中,想起五年前的好友元稹写的五首《放言》,“面前仇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当年的元稹也是由于得罪权贵被贬出京都。
如今白居易也步了好友的后尘,一时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下了五首《放言》,也有应和好友之意。
而这个中的第三首算是最有用的一首诗,教人如何看清一个人,值得一读再读。
诗歌开头便提出要赠给元稹一个方法,来解疑,不是一样平常所言的占卜术。
那么到底是什么呢?墨客没有明说,而是举了两个例子:试玉和辨材。
真正的玉可以经由三天三夜的炙烤,而栋梁之材则需七年之后才能辨别。
诗歌到了此处,墨客用来“决狐疑”的办法已经不言而喻了:韶光。
接着他又举了两个反面例子,周公和王莽。
周公曾因百姓的流言蜚语而饱受争议,王莽在没篡位之前是何等的谦恭。
如果他们早早地便去世了,那么他们的真面孔将永久被埋没。
整首诗来看,有论点论据论证完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诗歌所表达的意思与“日久见民气”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最紧张目的还是为了勉励元稹,他们都是为奸人所陷害,但在白居易看来无论是刚毅之士还是栋梁之才,都须要经由磨练,他希望元稹可以振作起来,由于韶光会证明统统。
诗歌中提到的周公和王莽便是最好的例子。
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没多久便因病去世。
他在临终前将幼子成王和新朝请托给了弟弟周公旦,相称于后世的“摄政王”。
当时有人妒忌周公旦的权势,便四处分布留言说他要篡位。
很多不明原形的人曾信以为真,但韶光证明,周公旦是个忠孝仁义之辈。
他在周朝稳定,成王终年夜后,便还政于他,无论是当时的臣民还是后世之人提到周公旦都不得竖大拇指,他成了后世贤臣的榜样。
而王莽则正好相反。
他是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外家的侄子,父兄早逝,靠着伯父一家过活。
当时的王家人因王政君的关系,大都嚣张跋扈,为非作歹,只有王莽谦恭有礼,颇具君子风姿。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不过是他伪装的表象,末了正好便是这样一个谦恭守礼的所谓君子一举灭亡了西汉,建立了新朝,史称“王莽篡汉”。
如果当初周公旦在还政之前便去世,那么大概关于他意欲篡位的流言就不会消散。
而同样的王莽若是去世于篡汉之前,那么留给众人的印象便是“谦谦君子”。
以是说,韶光才是最好的照妖镜,是人是鬼,一照便知。
而这也是白居易所要见告好友元稹的道理,他希望好友能够重新振作,经受住磨练,韶光可以辨别统统真伪。
而这样深刻的道理,放在本日同样适用。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民气,真也好,假也罢,善也好,恶也罢,韶光总会让我们看清一个人,见告我们原形。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