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咱们这个《浪淘沙》,写的人是少之又少。但事实上,这个词牌是唐代就传下来的,唐代白居易、刘禹锡都曾以它为题写诗,属于教坊名曲。那为何到了宋代却鲜有人写出经典词呢?缘故原由很大略:写起来很有难度!
它是介于诗、曲、词之间的一个词牌,要兼顾3者的风格。
但这么难写的词牌,传到了现当代,却有一位高手写出了佳作,他便是毛主席。1954夏天,毛主席在北戴河开会时,曾在海滨住了一段韶光。北戴河是渤海海滨,在这里他能看到渔民们劳碌着出海、也能看到壮阔的海景,有时候他会和渔民交谈,问他们现在过得如何。
一向喜好拍浮的他,还时常去游上一圈,风雨无阻。便是在这里,61岁的他面朝大海,吟出了这首《浪淘沙》,全词短短几句气候磅礴,很有水平。让我们来品一品: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捕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看起来主席写这首词时,北戴河正下着大雨,他是对雨赋词。词的上阕,一开篇就够有水平。“幽燕”指的是河北北部,古时这里又被称为幽州和燕国。接下来他描述了一幅雨中之景,波浪连天,渔船在波浪中起伏,它们破浪而行,不知漂去何处。
在这上阕里,伟人引入大雨、白浪、船3个意象,写出了浪之大、风之急。将一小小的船放在如此大的景致里,显然便是为了突出渔民们的果敢和坚毅。而他们,正是新中国无数培植者的化身。
词的下阕,则是借典故来抒怀。公元207年,曹操北上征乌桓时得胜归来,在途经河北昌黎碣石山时,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不雅观沧海》。诗中有名句“东临碣石,以不雅观沧海”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等。曹孟德之以是写这样一首诗,一方面是写雄伟壮丽的山河,另一方面也有歌颂自己的意思。
主席在自己的这首词里,奥妙地化用了曹操的名句。他先用一句“往事越千年”,把上阕的写景转到抒怀中,笔锋转得很隧道,此后用“遗篇”来指《不雅观沧海》。但我们看到,在这首词里伟人要表达的意思,和曹操当年是完备不同的。
首先,当年曹操只写风景,以景抒怀,但主席这首词里人与景是完美地领悟在一起的,那白浪里的渔民也成了一道俏丽的风景。这是把人与自然同时写进了词里,以是这首词里包含的美学意义是比《不雅观沧海》更丰富的,它不但是一首大略的写景作品。
其次,曹操末了一句写“幸乃至哉,歌以咏志”,但主席却通篇都没有写自己,在他的词里以渔民为代表的普通人才是主角,才是他歌咏的工具。这也是“换了人间”的另一层涵义,每一个人都与以前不一样了,这就授予了作品时期感。
纵不雅观毛主席这首词,从遣词和用字上来看,是非常接地气的。对曹操原句的化用,也十分隧道。但这又并非是对曹操诗的大略模拟,主席在里面加入了属于当代人的魅力。他没用口号式的措辞,只是通过一幅海边美景图就达到了歌咏开拓精神的效果,确实是很高明的。这首词大家喜好吗?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