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嫁娘词》

[唐]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嫁娘词 – 唐 – 王建 – 五言绝句

译文

婚后第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还不熟习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拼音

注释

三日:古代风尚,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汤的菜肴。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习婆婆的口味。
谙:熟习。
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让。
小姑:一作“小娘”。
丈夫的妹妹。
也称小姑子。

鉴赏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每每曲纵情面。
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
夫婿称心还弗成,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主要。
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尚,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整顿一样菜,发个就手”。
画眉入时固然主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
以是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定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
“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行家,却分明有几分犹豫。
缘故原由很大略:“未谙姑(婆婆)食性”。
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风雅。
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
这里不仅有个客不雅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不雅观好恶标准。
“心腹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
她须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
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大概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

  而女儿才是最谅解娘亲的,女儿的习气每每来自母亲的习气,食性亦然。
以是新嫁娘找准“小姑”。
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
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
她大概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以是新嫂子要“遣”而尝之。
姑嫂之间,嫂是长者。
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
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
这两句相符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真切。

  墨客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
这样反觉余味无穷,文体的限定转化为表达的优长。
由于墨客长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生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维妙维肖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赏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意见。
但也有些新媳妇在新嫁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搪塞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乃至富有诗趣。
像王建这首诗所写的,就属于这一类。
这也是唐代封建社会礼教掌握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
“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
“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他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清洁爽利。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诗的后两句是说,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但是,婆婆喜好什么口味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
粗心的媳妇大概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
而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一步,她想事先节制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这位聪明、细心,乃至带有点心机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奥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
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问她的丈夫呢?是由于厨房则是小姑常常出入的场所,羹汤做好往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
以是,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详细的环境、场所,一 一牢牢相扣。
清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范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遐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
而在这首诗中,由于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创造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彷佛能够给读者一些启迪。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机无疑是欣赏有加的,诗味也正在这里。
新嫁娘所遵照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一:长期共同生活,会有附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同等;三、以是由小姑的食性推知婆婆的食性。
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和诗结合。
而在这首诗中,由于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像这样的诗,来源于生活,并敏感的捕捉诗意的表现,它的成功能给我们一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