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 袁枚(清)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作为乾嘉期间代表墨客之一,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他被众人熟知,多因他的风骚美谈。如果要评比清代最骚的知识分子是谁?当然是袁枚,袁子才一向以“好色、好吃、好诗”的绅士派头行走江湖,亦正亦邪,亦方亦圆,也交权贵,也纳后学,一口气活到81岁,终极葬于小仓山。袁枚生平风骚,小妾成群,两个陶姬、方聪娘、陆姬、金姬……还有不计其数的女弟子。且精于美食,现在我们熟知袁枚,多是由于他的《随园食单》。在吃之一事上,袁枚一向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网络天下美食名点,编辑成册,即为《随园食单》,此书堪称吃货之圣经。袁子才诗文俱佳,他的一首《苔》由于CCTV《经典咏流传》而走红,下面无斋主人将对这首诗作一个简析。
这首诗之以是能够一夜走红,一方面是由于这首诗朗朗上口,易读易诵且意味深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经典咏流传中经典传唱人的故事非常贴合诗意,授予了这首诗新的生命。
苔藓这样低微的生命,寄生于惨淡的角落,无人问津,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意愿,并不会由于所处的环境之恶劣而失落去勇气和斗志,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所谓“白日不到处”,太阳都照射不到的地方,如此阴郁,如此不适宜发展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小小的像米粒一样的花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和活气。青春从何处而来?恰自来这三字用的最妙,说出这青春是苔藓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是苔藓的活力和勇气,使得它战胜环境的不利,让自己也抖擞青春的光采。
是的,就在我们不把稳的地方,苔也会着花的,虽然它的花如米粒般眇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把自己的活气绽放,便是生命的胜利。以是,也学牡丹开,既是自谦的说法,但也未尝不是苔的骄傲呢。苔花如此眇小,自然不能跟国色天喷鼻香的牡丹比较,可是牡丹是受到悉心栽培才长得如此娇艳,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的奋斗和勇气,争得和牡丹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种精神才是这首诗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精英而存在的,再低微的生命,却也有开放的代价,也值得骄傲。
这首诗被村落庄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们传唱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朴实的歌声,冲动了无数人。梁老师想要通过《苔》这首诗,见告这群山里的孩子们,虽然生活中有很大压力,虽然生存环境很差,但我们依然可以绽放,不能自甘沉沦,应该学习苔花,给自己希望和勇气,让自己的生命展现出光芒。
为什么这样一首短短的小诗,没有华美的辞藻,没有精髓精辟的修辞,却让人久久难忘?由于它是写给你我,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平凡又尊贵的生命。让万千平凡的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