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实的生活中,柳树是非常常见的,春柳清新,夏柳茂密,秋柳也很好看,长丝碧叶,秋冬之交,柳树会逐渐枯黄脱叶,冬柳则像女子的刘海和铅笔画,有一种简洁美。

而且柳树的叶子,是一叶落一芽生。
在屯子,老柳树是吉祥树,在江南的河岸江堤,柳树是最好的护堤树种。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柳树所代表的则不太明丽,常日和离去伤感,青春岁月流逝有关。
以至于春柳愁,秋柳怨,疏柳斜阳,成为了固定的意境。
实际这真是对柳树不公。

由于至少我所在的长江中部地区,初冬的柳树依然明翠,虽然时有落叶,但是不到仲冬或者晚冬的太阳带给它一片金黄,让它带着金色了局,现在的柳树,可以说和晚春轻夏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冬柳未必枯瑟来看看几首早冬的寒柳诗烟中寒柳碧凄凄

话说,晚秋之后的柳树,在古代诗词里成为疏柳寒柳,连颜色都很少提及,实在颇让我不甘心。
于是找了几首不那么矫情的早冬柳树诗来看。

”寒柳翠添微雨重,腊使女绽细枝多。

平津万一言卑散,莫忘高松寄女萝。
“ 唐 ·朝薛逢《奉和仆射相公送东川李支使归使府夏侯相公》选录

最有名的垂柳,最初是从四川找到,然后送到隋炀帝的皇宫,隋炀帝特殊喜好这种柳树婀娜的状态,在开凿大运河时,命令沿岸都栽种垂柳,并赐国号”杨“,从此垂柳有了官方大名,杨柳。

诗经中的杨柳,可不是垂柳,是杨树和柳树,但是后人望文生义,直接将婀娜的杨柳嫁接到诗经时期,于是画面感极强的古典意境涌现,征夫走的时候,无限垂杨柳环抱着他,等他回来的时候,垂杨柳风雪飘摇。
强化了垂柳那种婀娜挽留人的悲哀。

实际垂柳真正的冷落并不是晚秋和早冬。

比如这首诗是送朋友去往四川,在晚唐时期,他所看到的垂柳,在冬天十仲春,依然绿色,在微雨中,更显得颜色青翠。
而此时尾月的梅花也开始开放,星星点点在枝头。

梅花着花在5到7度旁边,也便是说,柳树在这样的靠近零度的低温里还是青翠。

“霜下晓枫红历历,烟中寒柳碧凄凄。

相期不共钱塘月,空负扁舟下霅溪。
” 明朝钱希言《四明寄百谷师长西席苕上》

明朝气候偏冷,温度偏低。
浙江四明山的早冬时节,被霜染过的枫叶红得如此分明。

而远处晨霜晨烟中的柳树林,依然碧色凄凄,这个凄凄是带着水汽环抱那种湿润的冷翠。

也的确,我所看到的红叶乌桕都落了,柳树在初冬乃至仲冬仍旧顶着一头俊秀的长发,只是不懂古人非要用疏柳来形容。

比起红枫,乌桕,栾树,银杏,江南的杨柳可谓青春长在。
落叶晚,萌芽早,生生不息。

“寒柳媚江浒,枯荷翻水禽。

烟际黄篾舫,岸上斜阳岑。

涪翁去千载,松石无赏音。
” 清朝田雯《双莲寺高阁晚眺 其二》选录

这是早冬的安徽安庆,这里的柳树是若何一种姿态,长条依依,垂向水面,带着妩媚和妖娆,临江照水,此时荷叶已经枯黄,水鸟在枯黄的荷塘里翻滚。

这也是早冬乃至仲冬常常可以看到的景不雅观,荷叶都枯黄,而岸上的杨柳长发飘飘。

水上还有黄色的竹船,岸上是斜阳一带。

山是青山,有松有石,水边是青翠柳丝,这冬天,哪里就真的冷落了呢?

“泽国霜清农事稀,菰芦深处水禽飞。

几家田舍溪头住,寒柳毵毵静掩扉。
” 晚清 · 张裕钊《樊港道中 》

早冬时节,秋收已过,进入了农闲时节,以是野外清旷,早上田地上是晨霜。

走过一片田地,是池塘湖泊,秋冬的芦苇深深,可以听到芦苇林的响动,几只水鸟清闲飞进飞出。

几家农舍靠近溪边,这里有坐标树,是屋子周围的柳树,高大发达,那长条翠绿,枝叶繁茂,依旧半掩着农舍的院门。

虽然写的是寒柳,那是说的气温,就这“毵毵”,那可不是写得冷落的柳树,而是茂密的样子。

“瓜步荒烟上远墟,金焦南望赋归欤。

乱鸦正掠斜帆过,寒柳黄于仲春初。
” 清末民国初 · 冯煦《瓜步》

这是冬天的南京桃叶山,山不高,但是很有历史感,所谓桃叶渡便是在这里。

在这里墨客去看镇江的金焦二山,只能是一种怀乡的姿态。

南京在江南,如果柳树黄了,只可能是晚冬,但是这样的晚冬的柳树也别有一种凋落前的美,那便是叶子是杏黄鹅黄色的。
在冬天明丽的太阳里,这俏丽的黄色,犹如仲春新柳发花的萌萌嫩黄,但显然比新柳颜色深重。

古代诗词中鲜有对秋柳冬柳的正面描述。
或者这是一种文化意境和传统的使然。

但是我却爱着柳树的四季,尤其是秋冬,那翠绿的枝叶,一贯要好几场寒潮风雪才会摇落干净,就算是落叶,每个叶片落下时,就有新芽等待萌发。

柳树婀娜却不娇气,与其说它是无助的楚楚可怜的少女,而不如说它更像母亲姐姐和刚毅的爱人。

由于传统诗词秋冬柳树没有正面明丽的写法,倒给诗词爱好者,留下了更多的余地,喜好诗词的人请写下你眼中央里的秋柳和冬柳吧。
实际上它们是值得赞颂的。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