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逝后祭奠的悲痛、哀悼,与生前的尽欢、尽孝,谁更主要呢?本日,我为大家先容一首宋代的七言律诗,看看宋人是如何别出心裁,授予清明什么新的意蕴。

清嫡对酒 作者:高翥 (宋)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地府。

高翥,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
生平游荡江湖,是江湖诗派中的主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

首联“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清明节这一天,高翥来坟地祭扫,远了望去,远了望去,四面八方,有很多的坟茔,“南北”是虚指。
墓地很多,来祭扫的人自然也就多了,“纷然”,“浩瀚劳碌的样子”。
以是,首联写实,是作者面前所见之景。

生当尽欢OR去世后尽悲宋人高翥清明日对酒对清明膜拜有新解

颔联“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冥纸漫天飞舞,好似白色的蝴蝶;思念先人,泪滴成血,仿佛赤色的杜鹃。
这里借用“庄周化蝶”“杜鹃啼血”两个典故,由于蝴蝶和冥纸,是沟通阴阳的媒介,意在通报自己的心情:我们想您把眼泪哭干了,现在泪水流尽,只剩下血啊!这便是虚实结合,前半句写实,后半句写虚。

颈联“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祭扫结束了,日薄西山,只有狐狸在坟茔里陪伴先人;大家各自归家,享受着儿女绕膝的明日亲之乐。
这里借用“狐去世首丘”的典故,表示狐狸永有良心的含义,实在便是提醒人们“不忘出处”。
这一联,隐含强烈的比拟:先人长眠坟茔,只有狐狸等小动物陪伴,孤苦伶仃;祭扫的人收起眼泪,尽享活着的欢欣。
一里一外,一去世生平,一孤苦一欢聚,具有强烈的艺术震荡力。

尾联“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地府”。
人活着时有酒就应该饮,有福就该当享;人去世之后,儿女们到坟前敬拜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宋诗言理,墨客这一句,画龙点睛,表达了自己的“生当尽欢”的态度。
这一种生活态度,与《古诗十九首》“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以及李白“目前有酒目前醉,嫡愁来嫡愁”的心态,是一脉相承的。
并且,这一态度的背后,还隐含着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哦。

以是,再次提醒大家,活着的时候,应该及时享受生活,包括表示个人代价、社会和时期代价的奋斗;而人一旦去世,就灰飞烟灭,犹如灯灭了。
而对付子女,这一首诗的代价就在于,与其去世后给先人(父母)烧冥纸,在坟前痛哭祭奠,还不如生前好好尽孝,要知道,你在阳间烧的纸钱,供奉的瓜果酒水,乃至买的小轿车、最新款的手机,先人都是享受不到的。

高翥这一首诗,引发了人们对清明祭奠的思考。
关于这一首诗,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据传,明代有人因争坟地大打脱手,致去世人命,有位秀才将高翥的诗稍作变换,便成一首绝妙的劝谏诗:

南北山头争墓田,清明殴斗各纷然。
衣衫撕作白蝴蝶,脑袋打成红杜鹃。

日落去世尸眠冢上,夜归儿女哭灯前。
人生有事须当让,寸土何曾到地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