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月夜忆舍弟》,话杜甫的思乡情结

◎南郭居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去世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著名的《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墨客杜甫的一首诗,作品出自《全唐诗》。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玄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玄宗逃难奔蜀,太子李亨乘机在灵武继位,名号肃宗,自此拉开了父子之间的权力斗争。
杜甫不虞也受牵连,出走华州司功参军之任(今陕西西岳周边)。

而在“自京赴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时,因家道中落,他的一个小儿子也饿去世家中。
时偏逢关中大旱,兵灾天荒,饿殍各处,这段期间他写出了《三吏》、《三别》等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诗篇。
但这样的景况杜甫实在难以支撑下去,于是决定弃职远行。
他选择了相对安定的秦州,他的从侄杜佐和至交赞公和尚都在那里,可暂为依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品月夜忆舍弟话杜甫的思乡情结

公元759年秋,杜甫携眷西行,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州。
杜甫在秦州前后近三个月,游遍古刹名寺,走亲串友,这一期间,杜甫写了近百篇描写陇右自然和社会文化的诗。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有战乱的地方,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便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因此诗历代名家点评颇多,笔者这里点到即止。

《月夜忆舍弟》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借物咏怀,层次分明,首尾接应,承转圆熟,构造严谨,措辞精工,格调沉郁,朴拙动听。
格律解析如下——

诗用仄起首句押韵格式,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押“八庚”韵:

戍鼓断人行【行:七阳(平),八庚(平),二十四敬(仄)】 押韵

边秋一雁声【声:八庚】 押韵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明:八庚】 押韵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去世生【生:八庚】 押韵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兵:八庚】 押韵

这首诗标题的意思便是在月色皎洁的夜晚思念我的家弟。
杜甫有四个弟弟,分别是杜颍、杜不雅观、杜丰和杜占,虽然非常惦记,却无法相见,特殊是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家的温饱都担保不了,一贯还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虽然亲戚朋友真的都对他很好。

当我把诗翻译过来,读到的也全是思乡之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的鼓声响起,宵禁令路上看不见行人,只有这秋日边远的秦州,一只离散的孤雁还在凄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露节老家的露水一定和这里的一样白,影象中故乡月色比今夜的更通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去世生。
”我的弟弟们,都因这时局动乱而天各一方,我的家也毁了,亲人都无法相互打问对方的死活和。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出的书信常都石沉大海,也不知送到何处,这都是由于战乱所致啊。

纵不雅观杜甫大半生,经历坎坷,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他年轻时曾有一段好光阴,游历了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情。
在之后的一段韶光里,杜甫被皇上任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便是那种卖力扼守兵甲仓库的一个小小官职,后又几起几落,生平共授官四次,贬官一次,罢官一次,他当过最大的官便是“左拾遗”。

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的岁月,越是离散,就越是惦记家乡和亲人,但为了生存,他又不得不四处奔波,为了一家人不被冻去世饿去世,他先后投靠过多个亲朋好友。

现在秦州虽有好友帮助,但也无法久留,生活依旧很平困。
恰好此时同谷县有位叫宰盖的县官来信约请,这同谷也叫成州,便是笔者家乡甘肃陇南的成县。
杜甫也听说这里是块富庶的地方,他抱负生活可能会有所改进,于是便带着小弟杜占、妻子杨婉、儿子宗文、宗武和女儿杜蓉,举家前往同谷。
但没想到宰盖实在是想借助杜甫的名声来抬高自己的荣誉,对杜甫并不待见。
虽然笔者也为家乡为官的宰盖感到丢脸,不过话说回来,浊世中的县官也不一定能担保有五斗米,因此杜甫在成县的日子就成了他流落生涯中最困难的期间。
好在他又遇见了长安故旧赞公禅师,于是他便在城南距赞公不远的飞龙峡口的凤凰山下,一个避风旭日处建筑了草棚(今为杜甫草堂),与赞公禅师相互拜访,赋诗赠答。

时杜甫已年近五旬,常冒着寒冷上山觅拾橡栗、野菜度日,时有大雪封山,觅食无果。
“短衣数挽不掩胫,手脚冻皴皮肉去世。
”“荒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男呻女吟四壁静,西风为我从天来。
”“白头乱发垂过耳”等便是他这段日子的真实写照。
即便如此,他仍旧思念着弟弟和早亡的妹妹:“有弟有弟在远方, 三人各瘦何人强?”“有妹有妹在钟离,外子早殁诸孤痴。
”。
在这极其困难的两个多月韶光里,他先后写下了《同谷七歌》、《泥功山》等20余首充满忧国忧民和描述自己艰辛的著名诗篇。
一代诗圣这样的遭遇,让笔者也唏嘘不已,不禁填词一首,寥表同情之心。

【西江月】读杜甫同谷七歌有感

南郭居士

放眼青山不断,昂首澹月天边。

少陵同谷七声叹,数尽酸楚无限。

沧海英才几许,天涯暮雨成烟。

欲求寒士尽欢颜,此梦天长地远。

同年12月,杜甫又经泥功山,逾剑门关而达成都,在“厚禄故人”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旁结草为庐(世称“杜甫草堂”),暂住下来。
后来又被严武荐为节都,百口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此时杜甫一家的生活是比较安逸的。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就能证明。

虽然暂时过上了安逸的日子,但思乡之情依然未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这都是杜甫入蜀后的诗句,抒发了羁旅异域的感慨。

成都距我的家乡也不算太远,虽然要翻越李白笔下“难于上上苍”的蜀道,但杜甫挈妇将雏都翻过去了,现在交通如此便利,不拜访一下他老人家的草堂也是于心不甘的,于是先后去了三次,并有诗为证:

【七律】访成都杜甫草堂途中有感

南郭居士

蜀道何曾万岳开,锦官千里日中来。

无常世事寒庐梦,朝暮诗书大廨苔。

春雨秋声缣墨韵,白云苍狗草堂埃。

古今巴陇多歧路,子美经吟去复回。

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日暮》,个中“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宅。
”这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宅的深情。
江山俏丽,却非故土。
直到五年后的大历三年(768年),因无法忍受日益加重的思乡之情,他决定踏上返乡征程。

于是他辞去了官职把东西搬到船上,一家人一贯在江湖上生活,然而在他路子湖南耒阳的方田驿时,时置秋末,遭遇江水怒涨,被困江上无法提高。
在粮尽后五天五夜没有进食,垂老衰弱的杜甫命垂一线。
这时幸好有耒阳县令聂某闻知,让人送去了熟牛肉和好酒。
杜甫暴吃暴饮,末了醉倒在小船上,就再也没有醒来,享年五十九岁,时大历五年(770年)初冬。
这段经历《新唐书》有明确记载:“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
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夕)卒。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此时杜甫并没有去世,而是又掉转船头返长沙赁居江阁,入洞庭。
因宿病复发,费资用完,只得从溯汨罗江往昌江县(今平江)投友求医。
不幸病逝于县治寓所,葬在小田天井湖。

可怜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自从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能回去,只能把所有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都写进诗里。
杜甫原籍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这两地都应算是他的家乡。
但不管若何,愿他能魂归故里,永久不再流落。
行文至此,笔者末了再赋诗一首,带他老人家重回故里,以慰千古诗魂!

【七律】杜甫故里吟

南郭居士

经年颠簸度沧桑,风雨嗟时尽妙章。

笔架山含窑洞月,天涯路卧草堂霜。

家书零落愁云迫,旅梦萦回漏屋凉。

东望白头思巩义,余生更念是归乡。

作者简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军,67年生人,陇南市武都事情,籍贯甘肃徽县。
有近千篇文学作品在各种报刊书本揭橥。
撰写数十篇诗词理论方面的文章。
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
合编有《雪藻兰襟精华诗词》、《清韵十二家》、《临屏精华诗词赏析》、《陇南青年文学年度诗歌精选2018-2019》等诗词选集。
曾发起创建枫叶文学社并出期刊《枫叶》。
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当代诗入围奖。
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
被全国诗词家神州行组委会付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精良诗词家”及“全国2020年战疫诗先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