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迢遥的思维,带来了清雅悠远的古韵,让心境豁然开朗,仿佛超过岁月,与古人产生共鸣。
-1-
《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首诗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的心情,表现了他勤奋尽职、忠心为国的精神。全诗构造严谨而又生动灵动,诗意明达却又蕴藉深远。
首两句”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描述傍晚时分值夜的景象,点到”春“和”宿“两题,构造严密。
次两句”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由暮及夜,写夜中宫殿巍峨的景致,对仗工致,语意隽永,虚实兼具,暗藏颂圣之旨。
上两联写景,下两联写情。“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形象生动地刻画墨客勤奋的心境,不睡反常用“不寝”二字,另辟路子,颇有新意。
结尾“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交待“不寝”缘故原由,写诗人为越日上封事而寝卧难安、反复愿望的心情,尾声戛然而止,余味悠长。
墨客由写景而写情,由夜而及朝,对景对事描写细腻入微,将勤奋爱国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全诗由严谨转入灵动,诗意层层递进,意蕴曲尽其妙,可谓构造精严,笔力真切的精品。
-2-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虽只写了作者探探友人未遇的小事,但因墨客出神入化的措辞,变得别具风采。墨客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平凡景物,以及闲居、拍门、过桥、暂去等平常行事,道出了难得的诗境,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神往之情。
开篇“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宁静环境,暗示朋侪隐者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月色清辉中,僧拍门声惊鸟,反衬环境的寂静。“敲”字用得奥妙。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归途所见,过彩斑之野,晚风拂云,仿佛山石在移动,别有一番意境。全被银月笼罩,显得环境自然恬淡、柔美迷人。
终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出主旨,表明墨客对隐逸生活的眷恋。
全篇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皆是平凡景物,闲居、拍门、过桥、暂去等亦是平常事,但墨客偏于平凡处道出了别样诗境,措辞朴实而又韵味醇厚,可见其对隐逸生活的神往之情。
-3-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虽只描写了旅途中一景一物,但通过光鲜的艺术形象真切反响了封建社会旅人的普遍心境。诗描写了早春黎明行路的寒凄景致,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与浓浓思乡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旅人的失落意与无奈。
全诗虽无一“早”字,却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六个意象,细腻精细地勾勒出早春山村落黎明独特的景致。
“晨起动征铎”写早起旅店景象,极为生动。“客行悲故乡”道出乘客离家渐远的凄凉心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描述早行时分的详细景物,声色俱备,形象生动。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续写初行景致。“凫雁满回塘”则补足墨客梦回故乡的生理活动,与路景形成光鲜比拟。
全诗措辞朴实明净,构造严密,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流露出旅人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堪称写羁旅情怀的绝唱。尤其那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历来为人传诵。
-4-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写了失落意宫女寂寞幽怨的深宫生活。
开篇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已描述出一幅深宫秋夜的清冷景象。微弱的烛光映在屏风上,一宫女无聊寂寞,只好用小扇扑打飞萤来消遣。“轻罗小扇”象征她被摈弃的命运,扑萤动作寓含她驱赶孤寞无能为力的无奈。
“天阶夜色凉如水”写宫女仰望夜空牵牛织女的情景。民间传说这对恋人年年七夕能相会,触动了她对真爱的神往,她满怀苦处,久久瞩目。
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物,物描述逼真生动,宫女情怀蕴藉蕴藉。虽无抒怀之词,但她哀怨与期望交织的繁芜感情却宛然可见,从侧面映射了封建妇女的悲惨命运。
墨客奥妙地将描写景物与抒写情思融为一体,景物为情思营造氛围,情思又授予景物以意蕴,两相照映,艺术传染力强。措辞朴实流畅,意蕴婉曲有致,表示了杜牧七绝的高超技巧,可谓情景交融、蕴藉真切的精品。
-5-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苏州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月落表示韶光进程,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江枫秋意离思,渔火点点相映,一静一动相得益彰。
后两句“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意象疏朗,只写一事:卧闻夜钟。这是墨客最光鲜深刻的感想熏染印象,寂夜钟声衬托出夜的安谧寂寥,揭示难言之意。寒山寺点明钟声出处,增长文化历史气息,令意境更加丰富动人。
全诗景物独具慧眼,一明一暗、一动一静、江边岸上,搭配奥妙。景物与人物心境相契合、交相照映,共同营造寂寥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