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Nov

《知音者诚希》是唐代墨客韩愈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写韩愈与知心朋友孟郊不忍离去,只好踏着满地的月色,彻夜相叙,道出知音难寻,依依惜别之情。
寥寥四句诗,写出惜别情绪,生动真切,极富传染力。

译文

诗词日历  韩愈知音者诚希

世上能理解自己的人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
离去前的夜晚,我们能携动手走着,夜深了,我们仍踏在满地皎潆的月光中谈心。

注释

⑴知音:心腹的朋友。
相传古代伯牙善鼓零,其友钟子期善听琴能从琴音中知其心志。
钟子期去世,伯牙不复鼓琴,痛无知音。
此诗中亦指韩愈的文章心腹。
希:同“稀”。
⑵念子:惦记你。
不能别:不忍心分别。
⑶行行:指来回一起踱步一直。
⑷携(xié)手:用以表现朋友之间的亲密的关系。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喊出一声感慨,叹人间知音难觅,其势如飞瀑直下,让人直觉晴天闻雷,急速惊警。
在这句诗里,墨客采取典中典之法,首先化用了南朝文人刘勰之语。
墨客又溶人了春秋战国时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的典故。
伯牙所念,子期心明。
俞伯牙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雄伟耸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格形象,像大海一样浩渺纵横于宇宙之间的胸襟气度,而钟子期的情操和聪慧,恰好同他产生了共鸣和契合,于是二人成了知音。
然而子期既去世,伯牙绝弦。
墨客溶入此典正是为抒发“欲将苦处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词)之慨。
这典中之典,不仅让这句诗内容大大增量,而且还让墨客感慨的语气大大加重。
特殊是这样的诗句出自韩愈这样一个在政坛和文坛上均属顶级人物之口,再遐想到他独特的出生和遭遇,就更以为这一声感慨有雷霆万钧之力。
这首诗写墨客与知心朋友孟郊不忍离去,只好踏着满地的月色,彻夜相叙。
道出知音难寻,依依惜别之情。
寥寥四句诗,写出惜别情绪,生动真切,极富传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见旧集《遗文》,年代难考。
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引方世举曰:“此诗大抵为东野而作。
”贞元十四年(798)韩愈与孟郊、李翱在汴州会晤。
三位文士相聚汴府,自有讲文论道、诗酒酬唱的快意事,但孟郊别有愁怀,不得不离汴南归。
贞元十六年(800)三月,韩愈作《与孟东野书》,个中有言:“与足下别久矣。
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于吾也。
……足下知吾心乐否也。
吾言之而听者谁欤?吾唱之而和者谁欤?言无听也,唱无和也,独行而无徒也,是非无所与同也,足下知吾心乐否也。
”可见孟郊为韩愈十分主要的心腹,而这首诗极可能是韩愈在孟郊南归后所作,约与《与孟东野书》同时。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师长西席”。
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
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
官场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辅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