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在解读下一首词《蝶恋花》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前身, 唐代王昌龄的《闺怨》。
这首诗写了一个少妇早上起来目见春色后悔让丈夫离开的故事,乍一读来像是写一个女性,但细思之,又颇像是一个男子借女子之口表达对封建社会过分哀求男子要建功立业,而全不顾他们个人的幸福的不满。
“忽见陌头杨柳色”颇有性暗示的意味,这首词是明面上的女性视角,而实际上写的却是男性视角的男女关系。

解读李清照的蝶恋花

蝶恋花

暖雨和风初破冻。
柳眼梅梢,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敧,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更阑犹剪灯花弄。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李清照的《蝶恋花》。
上片的词意大抵与王诗相同,“

柳眼梅梢”也颇有暗示的意味,但写的更文雅,而且很不一样的是,在这之后还有详细的情绪事宜的阐述,“酒意诗情谁与共”,还有人物感情的刻画,“泪融残粉花钿重”。
花钿在易安词从来都不是一件大略的装饰品,它的涌现每每是为了起到陪衬人物情绪和情态的浸染。
比如以下这首词。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薄暮疏雨湿秋千。

这首词中,“梦回山枕隐花钿”一句

生动地表示了词中人物在一个闲长的午后,在山枕上沉睡得头饰不取,不管光阴流转的宁静散逸之态,而花钿不过是一平凡物,可见李清照对生活不雅观察之细。

我们再来看《蝶恋花》的下片,与“梦回山枕隐花钿”不同,“山枕斜敧,枕损钗头凤”虽场景相似,但通过枕损钗头凤这一细节来写词中人物翻来覆去,终宵但寐的情景。
末了一句“独抱浓愁无好梦,更阑犹剪灯花弄”是这首词的词眼,取意自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但词中人是独自剪灯花,她瞩目着这灯花,似在回顾与人共剪时的场景,又似想看着这灯花来转移把稳,消解愁绪,又或者她的思绪时而忆起过去,又时而看着灯花,直视当下的孤独。
这是李清照在写法上十分高明的地方,通过两三句话寥寥数字用人物的详细行为来反响她的感情,给人物生理又予以留白,给人以想象空间。
若在情致上看,我认为此词要胜李商隐的原作一筹,一遍读完很有一种读小说的觉得。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