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少年的时候由于家境优渥,曾漫游天下,过了一段很洒脱的日子。
那时的他斗志昂扬,登上泰山,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
可惜的是后来家道中落,又屡次在仕途上受挫,各类磨难,险些磨平了杜甫的少年意气。
尤其是他困守长安的那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说不出的心伤苦楚。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又被叛军抓到了长安,关押了大半年才得以逃脱。
后来投奔唐肃宗又不得重用,薪水微薄,想喝个小酒都得典当衣物,“朝回日日典春衣,逐日江头尽醉归”。
没多久,他就辞去了职务,拖家带口地一起颠沛流离,一贯到了成都才安定下来。
当时他得到了朋侪严武的帮助,建了一座浣花草堂,
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平中最安逸清闲的一段日子,他的很多意境柔美、充满大自然气息的诗作都是写于这段期间。
例如“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黄四外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村落》也是这个期间的代表作,写出了生活最美的样子。
这首诗以朴实无华的措辞描述了夏日江村落的美景,和杜甫一家闲适的生活,这样充满生活情趣的诗歌在杜甫的作品中真不多见。
诗歌首联便描述了一幅宁静的江村落图景。
杜甫的草堂就在浣花溪畔,他曾不止一次站在草堂外,看着环抱村落落缓缓流淌的小溪,水声潺潺,事事幽的夏日村落落显得更加宁静。
这里的“抱”用得最为奥妙,写出了溪水的灵动可爱,统统景语皆情语,正因墨客心情愉悦,才会将溪水写得如此活泼可爱。
一个“幽”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此时的墨客摈弃了统统烦恼,完备沉醉在这山水田园中。
颔联两句分别描写了梁上的燕子,和水中的白鸥,进一步突出了生活环境之美好。
一只只燕子在新落成的草堂上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叫个一直,墨客丝毫不以为聒噪,反而任由它们自由清闲飞进飞出;他溜达在锦江边,看着水中白鸥嬉戏,心生怜爱。
无论是飞燕,还是白鸥都是墨客传达愉悦心情的媒介,它们自由清闲,相亲相爱,不正是墨客如今的生活写照吗?
接着的颈联,画面一转,墨客将目光转向了树荫下的老妻和幼子。
他的妻儿在做什么呢?一个在纸上画着棋局,一个敲着银针作钓钩,这样温馨的一幕,是杜甫多年未曾感想熏染到的。
无论是困守长安的那10年,还是被叛军囚禁的那大半年,杜甫始终惦记着远方的妻儿。
他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尚淳”的梦想,辜负了妻儿良多。
在经历了战乱和流落后,还能和妻儿共享明日亲之乐,杜甫的心中是很有感触的。
以是末了他发出了“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的感叹。
尾联这两句历来有争议,有人说杜甫此时虽然生活安定,但却是建立在他人的帮助下,以是这种安定是很不可靠的,后来严武去世,杜甫再次天涯流落,也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人认为杜甫此时是知足的,在经历了那么多大的苦难后,对付这样安定宁静的生活他是倍感珍惜的。
很难说哪种不雅观点更有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整体来看,杜甫这首诗前两联通过清江、飞燕、白鸥这些景物,将景物之幽写到了极致;第三联又截取了最普通的生活镜头人事之幽写到了极致,一种悠然自得的情绪迎面而来。
生活无虑,环境清幽,家人无恙,这是多少民气目中的生活。
这该当算是杜甫最有情趣的一首诗,短短几句便写出了生活最美的样子,令人憧憬。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