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元九年(793年),二十一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最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看重,后跟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苏州刺史、加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务。
卒年七十一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像

刘禹锡诗文俱佳,阅读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来宾集》。

刘禹锡出生于诗书传家的书喷鼻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熟知历史,见地深刻,形成了倔强不屈、刚毅豪迈,乐不雅观豁达的性情,面对屡次的政治失落意,刘禹锡始终以豪迈乐不雅观的态度对待,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始终对自己充满了希望与信心,具有这样心态,刘禹锡才能够活到“人生七十古来稀”的遐龄。

刘禹锡著名的十首诗爽朗豪迈沉着高兴无愧于诗豪的雅称

刘禹锡的诗,大都具有简洁明快、风情俊爽、豁达豪迈、沉着高兴的风格,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墨客的挚情渗透个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强气势。

白居易像

基于这两个方面,白居易评价刘禹锡:“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予不量力,每每犯之。
”该当说,白居易的评价是准确的,无论是诗文的艺术水准还是为人处世之道,刘禹锡的确无愧于“诗豪”的雅称。

笔者精心选取了刘禹锡最著名的十首诗,有咏史诗、唱和诗、情诗、还有山水景物诗,都极具特色,按照上述顺序逐一解读,请大家一起欣赏诗豪的魅力吧: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一、《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平凡百姓家。

诗意:

朱雀桥的两边长满了野草、野花。

乌衣巷的断壁残垣迎着夕阳西斜。

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

如今再来却飞进平常的百姓人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这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这首诗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墨客对盛衰兴败的深奥深厚感慨。
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燕子易主,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 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革的慨叹,暗含了墨客对兴废兴衰的敏感体验,用笔尤为弯曲。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述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奥妙地略加暗示。
墨客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因此它虽然景物平凡,措辞浅近,却有一种蕴藉蕴藉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随处颂扬的名句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在形容事物变迁时,多引用此句。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二、《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间几次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到处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意: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

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散。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

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

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往后天下归为一同,

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人间几次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
这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履新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此诗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一定,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以是有名,是由于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致是面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墨客胸中的真情。
墨客奥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抑扬之感。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畅快流利的风调之中,墨客彷佛是在客不雅观地阐述往事,描述古迹,实在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揶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霸占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唐朝重新举头的地方盘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是该诗的名句,意境沉郁高兴,豪迈旷达。
作为今日头条的虔诚读者,至心希望《今日头条》像“王濬楼船下益州”一样,王气霸现,越办越好。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三、《酬乐天咏老赐教》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xiāo)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诗意:

人有谁会不顾虑自己要朽迈,

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

头发稀少帽子也会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不看是为爱惜眼睛,

常艾灸是由于年迈诸病多缠。

经历过世事才能够见多识广,

打仗的人多才能够一览无余。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壁,

战胜忧虑就会心情畅快痛快酣畅。

莫说太阳到达桑榆已近傍晚,

霞光余辉还是可以映红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来宾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
这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在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间沧桑之后,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
由于又都垂垂已老,并同患有足疾、眼疾,更免不了惺惺相惜。

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便表现出了对朽迈的一种悲观悲观感情:“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刘禹锡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壁,也还有处事履历丰富、懂得珍惜韶光、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壁,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精确的老年不雅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悲哀感情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所作为。
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迁移转变自然,光鲜地阐述了作者的不雅观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死活问题的复苏而乐不雅观的认识,解释他在任何情形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抚慰白居易对待朽迈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精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很有辩证的不雅观点和说服力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幽美,豁达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义士晚年,壮心不已”之概。

《今日头条》的许多条友也是大龄之人,或浏览时政、学习知识于《今日头条》,或妙手著文、美文佳作献于《今日头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不正是他们这种积极进取、不怕老、不服老心态的反响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悲惨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悲惨的地方,

度过了二十三年沉沦腐化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

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光阴景。

沉船的阁下正有千艘船驶过,

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本日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

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
“悲惨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落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
二联感叹故人故友凋零、今昔异貌。
“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
三联展示的却是活气勃勃的景象,寄寓在个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
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全诗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表达了墨客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保持不懈的意志。
感情朴拙,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响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传染力。

该诗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解释新事物必将取代往事物。
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五、《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意:

岸上杨柳青青,江中风平浪静,

忽然江上传来了情郎的踏歌声。

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还落雨。

你说不是晴天吧,它又是天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景象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蕴藉的美,对付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当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腕。
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蕴藉,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样平常民歌更细腻,更蕴藉。

刘禹锡被贬谪在夔州(现重庆奉节),刘禹锡吸取了当地民歌的精华,创造了他具有独特豪放气质的诗歌,诗风朴素而富生活气息、措辞精练准确。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一贯成为后众人们所喜好和引用的佳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六、《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浪动来自天涯。

如今我们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

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浪漫的家。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这首诗,刘禹锡以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神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宁静而幽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空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刘禹锡生动形象的描述出黄河的雄伟气势,让人在这雄伟壮不雅观的黄河面前惊叹不已,他展开抱负的翅膀,要迎着天涯而来的黄河波涛,逆流而上,到达银河,一同到牛郎织女家做客。
想象瑰丽浪漫、气概雄伟豪迈、胸襟宏阔豁达,表现了墨客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放浪漫的气概。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是该诗的名句,被后人多次化用、借用、引用。
歌曲《你是风儿,我是沙》的歌词,“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 。
”便是化用了这句诗。

种桃羽士归何处,重作冯妇今又来。

七、《再游玄都不雅观》

唐代: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羽士归何处,

重作冯妇今又来。

诗意:

玄都不雅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

原来的桃花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

那些费力种桃树的羽士如今去了何处?

前次因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又回来!

这首诗,前面有作者的一篇引言,序文说得意思是,墨客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贯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
在这十四年中,天子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连续。
作者写这首诗,是故意重提往事,向打击他的权贵寻衅,表示刘禹锡决不由于屡遭报复就屈从妥协。

这两句诗句包含了深刻的寓意。
种桃羽士指打击当时改造运动确当权者。
这些人,经由二十多年,有的去世了,有的失落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随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其余一些人。
“种桃羽士归何处,重作冯妇今又来。
”是该诗的名句,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见到的吗?对付扼杀那次政治改造的政敌,墨客在这里投以歧视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不雅观,显示了他将连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是用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宜加以讽刺,这种艺术手腕是非常高妙的。

附《游玄都不雅观》

紫陌尘凡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不雅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意: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迎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不雅观里赏花回来。
玄都不雅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八、《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意:

自古人们逢秋就叹寂寞与悲惨,

而我却说秋日胜景要赛过春天。

晴朗的空中一只仙鹤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碧蓝的云霄。

秋日,在大自然中,意味着成熟收成。
秋日,天高云淡、风凉宜人,各种植物五彩缤纷,色彩残酷。
是个美好的时令。
但是,在许多文人骚客的笔下,秋日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哀怨、愁绪、悲哀、思念、顾虑是秋日的主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墨客开篇便是名句,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古人悲秋的不雅观念,激情亲切赞颂秋日风光的美好,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墨客强烈的自傲,“胜春朝”便是墨客对付秋天景色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是融入了墨客对秋日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墨客因此“鹤”自喻,大概是墨客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寻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是一种高扬不屈的气概和高尚乐不雅观的情操。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用极消沉。
全诗气势雄浑豪迈,沉着高兴,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为我们留下的,是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今日头条》有些条友写秋的诗词,多是抒发忧、思、怨、悲这种感情,固然是个人感想熏染,不过,爽朗乐不雅观、豁达豪放、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心态对人不是更有利吗?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九、《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诗意:

庭院中的芍药花虽艳丽,但格调不高;

池面上的荷花固然明净,却短缺豪情。

只有华贵的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

着花的时令引得人来轰动了全体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采取比拟的表现手腕,先写芍药花、荷花,一种格调不高,一种短缺豪情,然后白描的办法来写牡丹花,唯有牡丹花最华贵,天生国色天喷鼻香,每当到了着花时节,它的美使得全体京城的赏花人都轰动了。

整首诗朗朗上口,流畅自然,“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两句是该诗的佳句,成为歌咏牡丹的千古第一名句。

刘禹锡少年景名,凭着过人的才华,二十一岁就高中进士,这首诗是刘禹锡年轻时自身的写照,希望自己积极向上,以自己的才华轰动长安。
实际上刘禹锡也确实做到了。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十《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

湖面上风平浪静犹如铜镜未磨。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赶赴和州刺史任上,在秋日经洞庭湖时所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幽美景致。
微波不兴,沉着秀美,分外怡人。
墨客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述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俏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墨客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墨客壮阔非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墨客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刘禹锡豁达乐不雅观的性情、不屈向上的情操和尊重自然的美学不雅观念的综合反响,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上述刘禹锡著名的十首诗,从各个方面展示了刘禹锡简洁明快、风情俊爽、豁达豪迈、沉着高兴的诗风,您认为若何呢?欢迎一起分享、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