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日,起承在一二句,转在第三句,是绝句最为着力之处,结常日要有独特的意义。
一首诗,在确定了主题(立意)并且选择好题材后,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安排这些题材来更好地表现主题。
一样平常哀求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须要,把题材主次分明,有起有结地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一首完全的诗篇。
章法无高下,只要适宜表现主题就为好。
章法无定法,以适宜表现主题为原则,可以用古人的成法,也可以自己创法。

古人论诗的章法,多主起、承、转、合。
起是发轫。
承是承接。
转是转换。
合是结束。

一章之内,起结转换皆应随意而发展,不可离题过远甚至脱节。

胡震亨《唐音癸签》中说“绝句之法……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绝句起承转合基本写法整理/王明云

至于宛转变革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得好,则第四句如因利乘便矣”。

“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

刘熙载《艺概》云“绝句取径贵深曲,意盖不可尽,以不尽尽之。

【起句】:绝句的第一联,一样平常都是写实、写景、叙事、议论等。
那么就哀求首句起得响亮,首句即点题为正起。

此外,“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
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诗法家数》杨载)最空想的起句要响亮、突兀、高绝,可是于绝句而言,一样平常情形下难以办到。

绝句求其自然即可。
还是以“平直叙起为佳”,一样平常认为,应以适宜表现主题和便于组织成篇为准,不可偏执。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瞩目,变革多端,以自然为佳。
而。
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

▶按题意起法可分为:

①明起:起句即点题,毫无掩蔽。
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②暗起:诗不著题,但寄题意。
亦称为藏咏。
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央处”。

③陪起:先借他物他事提及。
如:

苏(廷页)《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4)反起:

如:杨万里《伤春》中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按起句法可分为:

①首句起:起首切题,开门见山。
此为最常规之起法。

②次句起:首句闲,以闲陪衬,次句托起。
宛若江南园林,曲径通幽。

③第三句起:前二句皆闲,至第三句方咏本题。
闲亦非闲,楼台之梯阶也。

④结句起:将起法寄于结果之中,乃无声处听惊雷也。
虽是奇中出奇,但亦为险中生险,倘无制胜之结落,定为笑柄。

【承句】:为首句做补充啊,或者再发展推进一点。
多为承接上句,以“从容承之为是。

因绝句的内容大都是即景抒怀或即事发感,故起承二句多为写景或叙事。

古人曾云:

“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
此即承接之办法也。

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承法承者,接续也。
托举起句,以贯联转合。

古人云:“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
又如草蛇灰線,不即不離方稱佳妙。
”此即承接之要領也

沈德潜《说诗晬语》曰:“(承句)贵平均,承上斗峭而来,宜缓脉赴之。

承者,以折衷托续起句为要务。
起之于斗峭,则承之以和缓;起之于纡缓,则承之以起之于激扬,则承之以下抑。

律诗以第二联为承笔,或写意,或写景,要与上联起笔衔接,不可松泛。
起笔一联,仅浑括大概;点醒题意,全在此联。
且需留有不尽之意,以开下文转笔一联。

▶承句一样平常内容:

叙事:一样平常要交待韶光、地点、人物、事情、缘故原由。
当然,不是每首诗都是具备这五要素的,应根据立意的须要定取舍。
起句没交待清的,承句接着交待。

②写景: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起句写下,承句接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起句写近,承句写远。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起句写先,承句写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起句写地,承句写天。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起句交待了人物“故人”、地点“黄鹤楼”、承句接着交待了韶光“三月”、事情“下扬州”。

也有阐述人的先后行为的。

如僧志南:

“古木荫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承句的表现手腕:

1.1缓承: 题王侍御宅—李群玉:

门向沧江碧嶂开,地多鸥鹭少尘埃。

绿阴十里滩声里,闲去王家看竹来。

起句开门见山、突兀斗峭,承句以鸥鹭、尘埃缓之。

1.2扬承:凉州词—王维:

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

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

起句平缓叙景,承句则拔意以扬情。

1.3抑承:

从军行—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昏黄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起句冲动大方,承句则陡然抹倒。

2.1正起正承:

卢溪别人—王昌龄: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道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起承之间为递进深入。

2.2正起反承: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起句春意盎然,承句触景伤情。
一正一反,比拟强烈。

2.3反起正承:

西归—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东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起句委惋,而承句欣然。

2.4反起反承: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起承句皆反题意。

杨载《诗法家数》云:“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干系,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转句】:便是承笔之意转入正题之意,也可从正题上转入意境、情景上,转句非常主要,起承可直白,但转和结句(合句)一定要好好把握去写。
第三句的转,可谓是全诗最着力的地方,唯有转得好,才能翻出新意来,如此绝句的神韵才能绽放出来。

杨载云:“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阐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革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矣。
” 事实上,好的绝句的确如此。
转就承笔之意转入正题之意。
一样平常是从前一境界的写景或叙事入后一境界的抒怀、议论或推理。
若全篇平铺直叙,一定呆滞刻板,缺少生之气。
以是说“宛转变革功夫,全在第三句。

绝句的起承转合须要常常借用虚词作为关联词,以表达开阖、正反、递增、呼应、因果等等诗境的发展。

如李贺的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朱熹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这些虚词的利用,既是技巧,也算章法。

打个比方,像你心爱的人表白,你怎得推敲怎么去表白用什么样的措辞打动她吧,诗也一样,多考虑,多修正。

▶绝句承转的手腕:

①顺转: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顺应起承,就势转变,意兴且情扬。

②突转:

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就到山顶上。

乾坤只在掌瞈中,四海五湖归一望。

突转直上,波澜起而意气动,平中见奇,出人意料。

③反转: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喷鼻香。

東風不為吹愁卻,春日偏能惹恨長。

一反起承之意,情意转变反动而出

④比转: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落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起承叙景浓密,而转化只为一事疏之。
疏密、浓淡、虚实、动静比拟。

⑤折转: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起承已叙完事端,迁移转变又从头再叙。

⑥顿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迁移转变似断非断,近中突远,一顿一挫,而合又归于近。

⑦问转: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以问迁移转变,引人入胜。

⑧借转:

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迁移转变中借事、借景、借情以说事

▶也有的把转句分为以下4种:

①顺接顺转:

如“渐觉铅华尽,谁怜干瘪新。
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

②顺接反转:

如“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③由景转情:

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④由情传景:

如“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转法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以之……至如宛转变革,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杨载《诗法家数》)

【合句】:

绝句的合,便是指结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从风格上可以分成两种 :

①回归题意,直截了当地点出要说的:

如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墨客未?小雨骑驴入剑门。

②言之不尽,余味不绝: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绝句收句是全题最扼重处,宜清劲淡远,有余音不绝之慨。
若用对句,则字字有力,全诗便觉挺而且响矣。

▶流水对结句:绝句结尾两句的转合法也适用于律诗的结尾,以是作诗不宜用对仗结尾。
如果用对仗结尾,一样平常要用流水对,否则就有疏松之嫌。
流水对与转合法一样,也是两句话表达一个完全的意思。
如: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回籍。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这两首诗的结尾,用的便是流水对。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两联都用对仗,但是不失落章法的完美。
而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严格地讲, 杜甫的这类绝句只是合韵的两副写景对联的拼凑,只可用作律诗中间两联的创作素材。

有人称杜甫的这类诗为绝句的变体。
读过杜甫诗集的人大都被其对仗的功夫所折服。
杜甫尤其善于写景物对联,可谓是景物入于眼内,对联便成于笔下。

可能当时尚未盛行对联这一文体,因而只好作两联凑成绝句形式以便当诗来传,以是便留下了这类绝句。

这类绝句将其作为对仗是值得我们研习的,作为诗那就不值得效法了。
杜甫写出这类绝句还有一个缘故原由,便是由于能成对联的景物处处可见,而能入诗的情绪难以随之时时产生,以是便留下了这些没有思想火花的闪现或情绪的流露,仅是白描景物的两联对仗组合成的绝句)。

再看杜甫的《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一首疏松,第二首结尾用流水对,就不疏松。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季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则另当别论。
该诗起句突兀,章法独特.结尾虽然没用流水对,却也不觉疏松,仍算得上一首完全的诗。

由于这首诗从章法上剖析,它是将转合两句前置了。
从内容上剖析,它不同一样平常的触景生情,见物生情或即事生感的诗那样先写景物后写情绪,而是先发感慨,后补缘由。
即先写情绪,后写景物。

犹如先说出论点,再列举论据的论文写法一样。
两联之间存有内在的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因而让人不觉疏松。

▶注:三四句的关系

我们讲第四句合便是要阐发第三句的意思,收住全篇。
从章法上讲,第三句为主。
从内容上讲,第四句为主。
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意、理,一样平常都在第四句道出,以是此句最当用力,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上。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在第四句表达出自己为政清廉,如冰清玉洁一样平常的自满感。

为什么说第三句“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因利乘便矣。
”从诸多古人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四句一样平常都是一义贯之,也便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话来说。
两句间的关系有单句式的,而更多的则是复句式的。

①单句式:单句式中常见的是主谓关系,上句只说出主语(谁、什么),下句说出谓语(干什么、怎么样)。
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②复句式的又有几种:

◎并列关系:分叙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顺承关系: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干系的情形。
如:“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补说关系:下句对上句补充解释或归结。
如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

◎选择关系:说出两种可能的情形,让人选择。
如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诗人”。

◎递进关系:下句比上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一样平常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如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迁移转变关系:上句和下句的意思相反。
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条件关系:上句提出一种条件,下句是知足这一条件的结果。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假设关系:上句提出假设,下句说出结果。
如:“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问答关系:上句提问,下句作答。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因果关系:一句说缘故原由,一句说结果。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目的关系: 一句表示一种行为,一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
如:“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复句式的意义关系,不仅见于绝句的三、四两句,还有见于绝句全体篇章的整篇复句式的绝句,章紧意密,十全十美。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是问答关系。

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是目的关系。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

是后面归结前面的补说关系。

▶起承转结的总结:

诗要讲究章法布局,切忌平铺直叙。
把稳整体上的起、承、转、合。
起,指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第一联,是诗的开头,要起得扣题、有力。
承,指绝句的第二句、律诗的第二联,紧接开头加以发展,要连贯、自然。
转,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是迁移转变,开拓新意,要新颖、奥妙,为结尾作准备。
合,指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第四联,是结束全篇,是最关键的点睛之笔,深邃、蕴藉,铿锵有力,拔高主题。
一首诗大体可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每每起引带、铺垫的浸染,后半部分是主题意旨所在。
关键是第三句,要得力,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三句转的好,四句就可顺水行舟。
最主要的是第四句,结句一好,全诗皆活,顿然生辉。

起承转合是作诗的常格。
也可冲破常格,出奇制胜。
这当由墨客根据内容须要而作选择。

据刘熙哉《隋唐嘉语》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及喜曰‘名下固无虚发’ ”

薛道衡此诗,格法变革迥异常规,是为活法。

《晓出净慈寺》亦属活法的成功范例。

吕居仁《夏均父集序》中说:“学诗当学活法。
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革不测而又不背于规矩也。
”沈德潜《说诗语》中说:

诗贵脾气,亦需论法。
凌乱无章,非诗也。
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弗成,止所不得不止。

而起伏照料,承接转换,自神明变革于个中。
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去世法矣。

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着得去世法。

从上述古人的话中,我们应认识并做到负责学法、依法,而又不遵法、泥法。
学而能化,规矩中有活脱,有创新。

总的说来,这起承转合是近体诗的通用篇法,绝句亦然。

不过,绝句篇法并不似律诗一样平常明确分工于四联。

四句的安排更加自由,常有合并、简化和省略。
一者以起首句最为关键。

严羽《沧浪诗话》云:“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说:“诗词起句,最关紧要,得势与不得势,全在此处。

故一开口,便须笼罩全篇。
若以不相关之语,虚引而起,全篇委靡不振矣。

如此各类,实在绝句每一句都不可偏废,如不能全好,最少在一首诗中要有亮点涌现,否则白开水一杯,读之无味,那就失落败了。

写作绝句无外“起、承、转、合(结)”,此各类皆有章法,然法之亦很宽泛。

也便是说,我们写诗应法于古人,但又不必完备囿于所谓的章法,要让其章法为我所用。
我们师古、法古,但绝不泥古、病古。

律诗以第一联为起,第二联为承,第三联为转,第四联为合。
苟不知起承转合之层次,而两两相凑,便不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