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举例的这两句诗,利用了衬托的手腕,衬托有陪衬也有反衬。例如以哀景写哀、以乐景写乐,是陪衬。反过来,用哀景写乐、以乐景写哀也是反衬。
反衬,即本体与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情形。
可以看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鼓噪来写宁静, 便是一种反衬。这两句反衬都是在一句之中实现的,也有在两句之间实现,或者多句来实现。
一、单句的反衬
杜甫《入宅三首 其二》诗云:

乱后居难定,春归客未还。水生鱼复浦,云暖麝喷鼻香山 。半顶梳头白,过眉拄杖斑。相看多青鸟使,逐一问函关。
乱后居难定,春归客未还。首联两句都是反衬。
杜甫自注说:大历二年春,甫自西阁迁赤甲。大历二年,是公元767年,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是杜甫仍旧流落无依。以是杜甫说:乱后居难定。
春归客未还。春天已经回归,但是游子未能归乡。
又如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先否定条件,却涌现了猜想以外的结果,这都是在单句中的反衬。
二、两句之间的反衬
李白《春思》诗云: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东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前两句写景兴起,也是一种衬托。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两地相思,韶光相同,空间不同。这两句很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结尾两句:东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是明显的反衬:用东风的来,反衬夫君的不归。与杜甫的“春归客不归”是一个意思,不过李白的两句诗更加蕴藉,不着色相。
三、多句的反衬
在《诗经·采薇》中,有这样四句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当年我出征奔赴沙场的时候,俏丽的杨柳随风飘拂;如今我终于踏上归途,可以回家了,这时却看到漫天的雨雪纷飞。
这四句诗中,前两句是乐景,却反衬出离去的悲哀。后两句是哀景,反衬的是归来的乐事。
上面李白《春思》诗中的前两句写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实在也是三四句的反衬: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这两组反衬,都是用景衬托情。
与蝉噪林逾静的动“景“衬托静”景“还是有差异的。
四、通篇的反衬
反衬是古诗词常见的手腕,很多作品中会见到反衬的利用,这里随便列举几种。
1、动景与静景的反衬
盛唐墨客王维的这首《鸟鸣涧》,化用了“鸟鸣山更幽”: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后两句用了鸟鸣来反衬前两句春山的空和静。这是写景时的反衬。
2、孤单与团圆的反衬
晚唐墨客温庭筠这首《菩萨蛮》也用了反衬的手腕:
小山重叠金闪动 ,鬓云欲度喷鼻香腮雪 。
这首闺怨词,写的是一个孤独的闺中佳人,但是温庭筠在结尾一句却写到:双双金鹧鸪。
前面用紧张的笔墨写了一个孤独的佳人,结尾用”双双“来反衬佳人的孤单。
在古诗词中,常常见到用双鸳、双燕来反衬孤单,例如唐朝张窈窕的《春思二首其一》,个中有“双燕不知肠欲断”:
门前梅柳烂春辉,闭妾深闺绣舞衣。双燕不知肠欲断,衔泥故故傍人飞。
又如张先的《风入松》,个中有“惆怅双鸳不到” :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喷鼻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3、不同人生态度的反衬
杜牧有诗《题桃花夫人庙》云: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人。
杜牧把不共楚王言的息夫人,和跳楼保全名节的绿珠相比拟。这是人和人之间的反衬。
在古代士大夫的眼中,两个女人同是红颜惹祸,但是由于两个人对待命运的办法不同。以是褒贬不同。
楚王灭了息国,将息夫人据为己有。虽然息夫人不肯和楚王说话,但是她却给楚王生了两个孩子。
金谷园主人石崇的爱妾绿珠,不肯受到孙秀羞辱,坠楼而亡。
因此息夫人被讥讽,绿珠受到了杜牧的称颂。
结束语
反衬还有很多形式。比较陪衬,反衬有“更加一倍”的浸染。
在诗词中的反衬,每每起了比拟和迁移转变的浸染。有的反衬很明显,有的则比较蕴藉,须要读者仔细品味。
在格律诗的对仗,一样平常也认为反对比正对要好一些。究其缘故原由,还是”变革“二字的浸染,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总是要搞出些抵牾和波澜才有意见意义。
@老街味道
《清平乐》中王凯扮演的宋仁宗 竟然是一位精通诗词音律的天子
不雅观宋填词106-115,点检诗囊酒盏,归来满袖生喷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