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平。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洗儿,旧时汉族风尚,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亲朋集会庆贺,给婴儿洗身。
苏轼当年得子,“洗儿”之外,赋此《洗儿诗》。

众人养子,无不肯望孩子聪明伶俐,出人头地,而苏轼却反其道而行之,希望自己的孩子愚钝蠢笨。

惟愿孩儿愚且鲁不雅赏苏轼的洗儿诗

表面上是为孩儿写诗,而实际上既讽刺了权贵,又是“似诉平生不得志”。

苏轼才高八斗,为万世敬仰,但也正是这八斗高才,害得他生平波折不断。
比如就由于给王安石改诗歌,落得个贬职发配的了局。
此后被贬就伴随他的生平。

明代杨廉也故意与苏轼唱反调,写了一诗,

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

愧我平生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

——此为戏作,反其意为之,由于作者以为自己平生太屈曲了。

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也写《反东坡洗儿诗》

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生平。

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骤然到公卿。

——作者认为自己由于痴呆误了生平,以是只愿自己的孩子“狷 (juàn)且巧”,即洁身自好,脾气耿直而且聪明,费尽心机成为公卿。

顺其自然方为妙

可见,不同的人,教诲子女的方向、目的大不相同,大多受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影响。

我以为,对付子女教诲,适当勾引,顺其自然即好,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强加在孩子身上。
大家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