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泰元年(765年),宦官骆奉先诬陷逼反了名将仆固怀恩。
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共有四十六人为大唐殉难,可谓满门忠烈。不忿的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叛唐。
关中大乱,流民四散,与关陇只秦岭之隔的蜀地,成了民众眼中的桃花源。
杜甫《三绝句》之一,写的便是这个背景下,二十一家人的悲惨命运: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转头却向秦云哭。”
诗中说的是二十一家由秦陇入蜀避难的难民。古人綦重宗族不雅观念,常数代同堂,以是这二十一家,至少上百人。
至于这么多人一起逃难的缘故原由,只有一个,安全。
从关中入蜀,以长约五百里的骆谷道最便捷,当然也最凶险,人烟稀少,猛兽出没,途中要翻越无数高山峻岭,艰险无比,有李白《蜀道难》为证:蜀道之难,难于上上苍!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害怕无常的大自然,二十一家人志同志合、结伴而行,终极的结果却是---惟残一人出骆谷。
只有一人活了下来,别的的都去世在莽莽秦岭中。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让上百人只剩下一个幸存者?
“自说二女啮臂时,转头却向秦云哭。”
啮臂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战国军事家吴起未发迹时,在卫国城门口和老母诀别,他咬破胳膊起誓:“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以是啮臂可以代表诀别,当幸存者说到和两个女儿诀别时,忍不住望向北面的秦岭痛哭。这句诗也见告我们:幸存者和女儿诀别时,她们还活着,那一个父亲为什么会放弃她们呢?
啮字按字面上理解,还有野兽咬东西,或是人像野兽一样咬东西的意思。
在深山巨谷中,危险来自三方面,一是猛兽、地震等天灾,二是匪贼乱匪等人祸,还有便是食品缺少。毕竟携老扶幼的难民,要徒步五百里并非易事。中途粮食吃尽、掉队遇上虎狼蟒蛇、急病无医,所有这些都只有去世路一条。而父女能诀别、又去世了那么多人,最可能的便是缺粮。
“啮臂”可以是咬自己的手臂,也可以是吃他人的手臂。
《连城诀》中,花铁干被困雪山,末了以拜把兄弟的尸体为食,虽是小说之言,但有史记载的人吃人也并不少见。
安史之乱中,张巡杀去世爱妾熬汤,赏赐多日无食可进的士兵。
《晋书》中,前秦宣昭帝苻坚的孙子符登在饥荒之年,每战杀贼,就煮尸为食,他敌手下说:“你们早上战斗,晚上就有肉吃,何必担心吃不饱呢!
”
而在靖康元年,人成食品还有了别名,老而瘦的男子叫“饶把火”(意思肉老,需多加把火),年轻女子叫“不羡羊”(意思味道好,超过羊肉),孩子叫“和骨烂”(意思肉嫩,煮时连肉带骨熟烂)。
最胆怯的是黄巢叛逆时,还发明了大舂(原来用于舂米,如今用来舂人),,专门用来把人捣成肉糜。《旧唐书·卷150》记载: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
“自说二女啮臂时”这句诗,也可能是幸存者看到两个女儿在吃其他人或去世者的手臂时,又或是他抢到了一条手臂不舍得吃,两个女儿争抢着,可饿去世之人又有什么肉呢?
说到这里还有个疑问,幸存者是若何活着走出莽莽大山的?
“转头却向秦云哭”,说到这里幸存者就哭了,他在哭什么?
大概二女,一个是正室,一个是幼女。
大概二女啮臂,是饿极时啃咬自己的手臂充饥。
大概末了没有去世者吃,幸存者就开始猎杀剩下来的差错。
转头却向秦云哭
幸存者在哭自己的妻女
哭一同逃难的友朋
哭自己活下来的困难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杜甫的短短四句诗,记录下了一个悲哀而胆怯的故事,而最恐怖的,却是经历了这统统,又向旁人描述,却还活着的幸存者……
#古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