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这首诗是“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的代表性作品,以善用典故和主题别有机趣为显著特色。
此诗典故很多,黄庭坚把一些典故化用到此诗中,做到明晰无痕迹,这实在是须要融注之功的,这大概便是黄庭坚论诗之所谓“点铁成金”或“夺胎换骨”的说法吧。当然,黄庭坚不是“乱点鸳鸯谱”,他所选用的典故都是环绕本诗主题的,即环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展开,只管黄庭坚时期还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
全诗四联,紧张有四个主要典故。第一联是景致典故,猩猩爱学人饮酒,学人说话,也爱学人穿木屐,于是有人便把酒和木屐放在一处诱捕猩猩,聪明的猩猩知道木屐是计,由于它一旦穿上木屐就不能跑得快了,但是它还是难以抗拒酒的诱惑,它终于被人捕获了。第二联是历史典故,晋人阮孚爱穿木屐,这看起来跟猩猩一样,可是猩猩被人捕获,其毛被用来制作羊毫,阮孚也罢,其他文人也罢,却用这种羊毫写了许多著作,这是在同情猩猩的同时赞颂猩猩。第三联是考据,墨客向读者证明,用猩猩毛制羊毫的事源自高丽,这是先秦《逸周书》中的名文《王会》所记载的,汉代宫廷图书室石渠阁中就收藏着《逸周书》。第四联又是历史典故,点明了诗的主旨,墨客以猩猩以一毛而有利于天下批驳先秦杨朱学派一毛不拔的自私的社会不雅观。
诗写完了,但是诗的主旨并不仅限于此。诗在描述猩猩从被捕到以一毛利天下的过程来批驳杨朱学说时是有针对性的,即墨客借此批驳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国势衰微,但是朝廷中新旧党争却非常激烈,政客们都为了一己之私而争权夺利,他们实在跟杨朱学派无异。而爱饮酒的黄庭坚却就像这首诗中的猩猩一样,在贪杯的过程中多嘴多舌,结果引来人生悲剧。但是即便如此,墨客还是乐意为国分忧,无论他被贬到哪里,哪怕是做一个小吏,他也要恪尽职守,践行儒家的君臣不雅观。以是,这首诗的主题非常繁芜,它既有表面上的以猩猩批驳杨朱学派,还有深层次上的以自己忠心爱国而不得来批驳当权者的利欲熏心,诗还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
全诗充满机趣,但是机趣之中又不乏墨客对人生和世道的思考,这是宋诗的范例面貌,即两宋交替之际吕本中总结“江西诗派”诗歌创作特色时所说的“活法”说和南宋末期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总结宋诗时所得出的“别裁”、“别趣”说。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作品和以“江西诗派”作品为代表的宋诗在学习汉唐诗歌时,为了超越已经至高无上的古人,墨客们必须另辟路子,“活法”便是手段,“别裁”、“别趣”便是成果。当然,宋代墨客大多生活在书斋中,不像汉唐墨客那样游走天下,“见多识广”,因而宋诗也就多写文人的书斋生活和文民气态,在反响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不及唐诗,黄庭坚的这首《和答钱穆父咏猩猩羊毫》也是如此。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首诗代表了黄庭坚的诗歌特色,代表了“江西诗派”的诗歌特色,也代表了宋诗的特色。
【解释】
1、版权作品,原创保护,转发或引用请奉告作者。
2、插图来自头条免费图库。
(编辑:董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