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校念的语文,只是教你知道最基本的行文写字,对付诗词方面的如何字词组合,效果有何不同,这些教材里不会涉及。故此,很多朋友写诗词,其构思与立意虽不错,但是写出来却效果不佳,缘故原由就在于此。
笔墨可以都是普通的笔墨,组合与布局不同,则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诗词不是大略的把句子完成,而是要把稳这种组合的不同,细微处表达情绪的不同,要选择一种最佳最优化的组合来表达作者本身希望的意象和情绪,这便是诗词创作过程的琢磨与苦吟。
下面这首七绝也是当年熊老所举的一个案例,现再做深入剖析原作与改作的差异所在,旨在提高对笔墨的触觉与感悟能力。
题目《不雅观潮》
原 作
江风习习雨澌澌,十里春水尽荡漾。
多情岸上行吟客,不雅观潮不知几时归。
改 作
凉风习习雨丝丝,正是春潮欲涨时。
堪笑多情江畔客,耽吟每每误归期。
原作题目意思是不雅观潮,其内容也是表达游客不雅观潮而忘归之意,言外之意应是江边好景致吸引人。立意是可以的,但是在写法上大可商榷,短缺跌宕起伏,犹如面条一根通到底,末了一句险些便是大口语,直接把要表达的味道说完,没有余味了。
其余便是作者对七绝的格律也应不是很闇练,第二句开始到后面多有出律之处,造成整体气脉不畅,节奏感也不强。应是学步之作,毛病显而易见,不加改造难以言诗。
第一句差强人意,"澌澌"或是"丝丝"之误,以"澌澌"描写雨是欠妥当的,用常见的“丝丝”来描写雨的形态也未尝不可;"江风"可改为"凉风",突出早春的还有一些冷意,刚好可以与结句的"耽吟"二字相呼应,纵然还有凉风凉意但我也耽吟忘归,不是可以更好的表现美景的吸引人吗?可以增加忘归的份量啊。而且也不必可以强调江风,在江边不雅观潮,自然便是江风,再说便是摧残浪费蹂躏字。
第二句“十里春水尽荡漾”不合格律而且用词也不当,题目是"不雅观潮",怎么可能是"尽荡漾"呢?潮如烈马,用"荡漾"一类字眼是低级缺点,须很沉着的水面有雨点上去才可见荡漾,以是这句须推倒重来。以“正是春潮欲涨时。”来扣题解释涨潮情形即可。
第三句“多情岸上行吟客”还算畅通,行文也说得过去。但是在格律上失落粘,必须调度。其余原作这句行文为流水顺序写法,略显直白,可以调度为倒装写法,一是可以符合平仄,二是可以流水节奏掌握一下,更刚健一些。故改为“堪笑多情江畔客”,“堪笑”来对应下一句的“耽吟”,整体构造与气脉会更紧密一些。
第四句亦违律,而且毫无余味,也是流水大口语写法,须剪取其意重新拼装。“不雅观潮不知几时归”与老百姓平常口语无异,不是诗家语,没有诗味。改以"堪笑多情江畔客,耽吟每每误归期"的新面孔涌现,或许稍具意味。“耽吟”回应第一句与第二句的景物描写,多吸引人。“每每误”则反问的语气来强调忘归,更有余味。
或许有的朋友会说原作更好,应是没有深入仔细品味,或对笔墨触觉不足灵敏细致所产生的错觉。原作其他不说,深入研读,很多细微处是禁不住考虑的。硬伤方面是平仄格律有问题,软处即是了无余味,末了一句的不雅观潮不知几时归,有无所适从茫然不知归处的觉得,而不是作者原来要表达的忘归之意。这一句就很明显的欠妥帖,有问题。细微处便是“江风“”澌澌“”荡漾“等均可精髓精辟与推敲,略微与题目不协。
故此,七绝创作,不但要好立意,也须好笔墨,妙手段去营造意境。符合平仄格律,组词成句只是最基本的第一步。做好这步之后即需布局文笔去营造意境,提炼出诗意。完成这个之后,才能称之为诗。如果意境上佳,即为好诗。
#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