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傲雪凌霜一青松 | 朗诵:刘海滨
来源:上犹县思源实验学校党支部
报送:上犹县委组织部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题为《青松》的诗篇,是对困难困苦中高昂头颅的共产党人崇高品质的激情亲切讴歌。杜慕南义士便是这样一棵巍然耸立的青松。
杜慕南,1913年出生在安远县濂江乡修田村落一个穷苦田舍。他于1927年投身革命,先后担当过区委布告、县委宣扬部部长、县委布告、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是安远、寻乌等地农人运动和粤赣边游击战役的组织者、领导者之一。
中心红军主力北上转移后,根椐粤赣边军政委员会的指示,1935年5月,杜慕南奉命率领赤色挺进队返回安远南部与寻乌边疆一带坚持游击战役。那时,国民党反动派对游击区实施严厉的经济封锁和不间断的清乡搜剿。挺进队缺吃少穿,处境十分险恶。但是,他们在群众的支持下,仍旧坚持斗争,频频出击,常常四处活动打击仇敌,挖公路、剪电线、烧桥梁,像尖刀一样直刺仇敌的心脏,不仅对仇敌造成很大威胁和震慑,也极大鼓舞了根据地群众的信心和斗志。国民党反动派十分恼火,扬言:“谁能抓到杜慕南,要钱给钱,要官给官。”只管反动派悬赏通缉,四处缉捕,却次次扑空。眼看硬的办法弗成,他们又采取诱降的方法,写信劝杜慕南下山,许诺只要他洗手不干,可给一个副县长的官给他做。可这统统都遭到了杜慕南的严词谢绝。
1935年冬,斗争形势越来越严厉,国民党军对游击队的“清剿”更加残酷。在军事上,他们费尽心血采纳砍树、搜山,实施“屋烧光、人杀光、东西抢光”的三光政策。在政治上,他们施用“移民并村落,十户联保制”“一家通匪、十家连坐,一家通匪、十家同祸”的方法,将小村落并入大村落,十户编一个联保,指定其亲信卖力,群众外出干活,不仅要请假,而且还要定时回家;否则轻者挨打受骂,重者下狱杀头,梦想以此割断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企图把挺进队困去世、饿去世在山上。
为了冲破仇敌的经济封锁,杜慕南召开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及挺进队卖力人会议,剖析敌我斗争形势,决定将挺进队分为三个小队分散活动。挺进队的同道们常常昼伏夜出,生动在安寻边疆,时而伏击仇敌,时而捉住土豪劣绅进行罚款,时而护送粮食、布匹、食盐和日用品上山,革命斗争开展得十分生动。
仇敌黔驴技穷,国民党部队和靖卫团、铲共团、保安队更加猖獗地向游击队“清剿”,时而派兵搜山,时而纵火烧山。在恶劣的环境中,受饿、受冻、雨淋、疾病等,一齐向挺进队队员们袭来。在这严厉的斗争中,一些不武断分子动摇了,成了可耻的叛徒。1936年2月初的一天晚上,杜慕南率领挺进队转移到安远镇岗凤山、三百山交界的樟溪水附近山腰间宿营。天刚露出鱼肚白,杜慕南起来查哨,发不雅观树林边有响声,立时警觉起来。这时,原挺进队一小队队长、叛徒张炳煌带着仇敌避开了游击队的哨兵将挺进队团团包围。杜慕南一边向仇敌开枪射击,一边指挥队员突围。激战中,杜慕南肩部中弹,流血不止。警卫员赶忙前来为他包扎。杜慕南毅然大声命令:“你们快走,我来掩护”。随即,他爬着钻进了小树丛,连续同仇敌顽强战斗,掩护部队转移。
这时,大批的仇敌像恶狼似地扑了过来,杜慕南不幸被捕。反共靖卫团长赖良栋亲自前来鞠问,皮笑肉不笑地说:“杜布告,只要你答应同我们一起干,要官要钱都可以。”杜慕南回答说:“可惜,我要的东西你们没有。”“你要什么?”赖良栋迫不及待地问。“我要革命,你答应吗?”赖良栋无法鞠问下去,就对叛徒张炳煌说:“你去劝劝他。”张炳煌厚着脸皮对他说:“老杜,事到如今,还是豪杰不吃面前亏为好,否则要杀头的。”杜慕南怒声喝道:“无耻的叛徒,给我滚!
”杜慕南在监狱关押了三个多月,受尽了折磨。
有一天,戴动手铐脚镣的杜慕南又一次来到审讯室。一个敌军官问道:“杜慕南,你是哪里人?为什么参加革命?”杜慕南面不改色地回答:“我哪里人你不知道吗?我是安远濂江修田人,是为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地主剥削阶级而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敌军官暴跳如雷,喝道:“你写不写悔过书?”杜慕南斩钉截铁地说:“不写!
”敌军官喝令用刑,打手们立即用踩杠子、灌辣椒水、烙铁烧等各类严刑,折磨杜慕南。杜慕南咬紧牙关,忍着剧痛,几次昏去世过去。可仇敌得到的回答依然是两个字:不写!
1936 年 5 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敌军官带着几个全副武装的敌兵,打开监狱门,气势汹汹地喝道:“杜慕南,出来吧!
”这时,杜慕南知道自己要被处决了。他用手整了整衣服,理了理头发,昂首挺胸地走向刑场。在刑场上,杜慕南不遗余力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仇敌射出了恶行的子弹。杜慕南大胆地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时年 23岁。他像一株高山之巅傲然特立的青松,永久活在了人们心中。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谢忠英 编校:刘敏
值班主任:明心武 编审:陈昱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