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诗词中,有许多的意象,比如明月、斜阳、青山、落花等等,还有一种意象——草,也被用于诗词中,成了墨客们赋咏的工具。
比如白居易这首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在宋词中,也有三首著名的以草为意象的经典之作。
分歧凡响的是,在整首词中,通篇不见一个“草”字,读来却又是句句都在写“草”,如此以意写词的手腕,不由得让人啧啧称奇,以至于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到:

三首经典的咏草词不见一个草字却句句有草堪称绝唱

“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

注:林逋,谥号"和靖"。
梅尧臣,字圣俞。
欧阳修,字永叔。

01林逋的《点绛唇》

第一首是宋代墨客林逋的《点绛唇》。

点绛唇

宋.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译文:

金谷年年生青草,每到春到,长势繁茂,青青的春色是为谁而生呢?枝头残余的花朵落下的地方,草色与蒙蒙小雨领悟在一起。

又是离去之歌唱响时,送行的人在长亭话别。
远游的人已经走了,萋萋芳草,漫无目的地成长在前行之路上。

被称为“梅妻鹤子”的隐逸墨客林逋生平仅留下三首词,这边是个中一首。
他虽然隐居在孤山,但也与诗僧、文学大儒交往,他们常来孤山看望他,离去之际,多有不舍。
离歌唱响时,他情不能自已,便以诗相赠,抒发离情。

金谷园中的萋萋芳草,如今已是衰草各处,草的变故,承载了作者多少离愁别绪、光阴逝去的感慨?或者,一曲离歌,才是芳草用短暂的生平谱写的生命之歌。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02欧阳修《少年游》

第二首是宋代墨客欧阳修的《少年游》。

少年游

宋.欧阳修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仲春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薄暮。
更特地、忆王孙。

译文:

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每一个栏杆。
蓝天下青草绵延,直到与天相接。
放眼远处,碧色遥遥千万里,盛春的仲春三月间,可以见到行色匆匆的远行之人。

谢家池塘边,江淹浦的岸边,独自吟诗颂苦。
薄暮时分,稀疏的雨滴点点飘落,这离愁之苦怎能承受?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宋词从婉约到豪放,有一个过渡期间,欧阳修便是这期间的承上启下的人物之一。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改造运动,继续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同时也将词风扩展,更多的运用到抒发人生感想熏染之中。

这首词中,欧阳修借咏春草而赋别,碧远连天是萋萋芳草蔓延千万里,疏雨薄暮则是无尽离愁萦绕心头。
吟魄与离魂,才是埋藏在心中的无限愁思。

那堪疏雨滴薄暮。
更特地、忆王孙。

03梅尧臣《苏幕遮》

第三首是宋代墨客梅尧臣的《苏幕遮》。

苏幕遮·草

宋.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占庚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译文:

堤岸上的绿草含露,烟霭中的房屋若隐若现。
萋萋芳草到处可见,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
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相互映衬,十分合适。

离去的长亭间芳草连连,使得远道凄迷。
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却了归期。
梨花落尽,春天将尽,残阳铺满了一地,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彷佛变得苍老了。

梅尧臣与欧阳修曾同朝为官。
他的生平仕途坎坷,年轻时在地方任小官员,直到五十岁后,才被赐进士出身,随后升为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在文学上地位却极高,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鼻祖”。

这首词中,墨客将草隐蔽在“露堤”、“长亭”、“远道”、“残阳”等意像中,借环境、形象、神态突出面前的“萋萋芳草”,借此来抒发自己惜春、惜春的情绪。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写在前面

一代词帝李煜在《清平乐》里写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近代墨客李叔同写过一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草,总与离去有关,许多的墨客将它写进诗词里。
这三首别样的宋词,不带一个“草”字,却将草的美与韵写得维妙维肖。
读完这三首词,您如果喜好,可以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