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在我国诗歌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些诗,它们很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其缘故原由却不一定是由于诗本身,而是由于诗背后的故事。
比如我们本日要聊的这首《瀑布联句》,便是这样一首小诗。

当然,我们首先得肯定,这首小诗写得并不差,可以说很有气势。
不过,如果仅仅是作为一首纯挚描写瀑布的诗,气势不输乃至更胜一筹的并不少见,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徐凝的“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等等。
和那些诗比较,这首小诗谈不上特殊出色。
但是,当《瀑布联句》的瀑布不再是一条大略的瀑布,而是承载着某种分外意义的象征时,其分歧凡响之处就急速凸现出来了。

那么,这条瀑布象征着什么呢?

聊聊唐宣宗李忱的诗瀑布联句及其背后的故事

这就要说到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了。

据《庚溪诗话》记载,这首诗的作者是两个人,一个老衲人,还有一个小和尚。
老衲人当时很牛掰,是黄檗禅师(也有说是喷鼻香严闲禅师)。
小和尚后来更牛掰,是唐宣宗李忱
不过,此时的李忱在旁人看来只能算一坨牛粪,由于他虽然贵为“皇叔”,却受到在任的天子唐武宗的猜忌,不得不削发逃出长安,当了一个游方和尚。

有一次,李忱碰到黄檗禅师,两人同行,一起游方。
路上看到山间的瀑布,黄檗就说:“我想到一联咏瀑布的诗,但不知如何续接?”李忱就回答道:“那我来续吧。
”于是,这首《瀑布联句》就出身了。

有了这个故事作背景,这首诗的格局立马就不一样了。

我们先看黄檗禅师的前两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在无数山岩和沟壑间不辞费力地奔波,只有站在远处眺望,才能创造它是来自最高的山上。
从表面上看,这便是大略地在描写瀑布。
但由于有背后故事的存在,这句诗的意涵就完备不同了。
老禅师很明显是在以瀑布代指李忱。
而且,如果我们再仔细剖析,就会创造个中可能还另藏禅机:您本高门贵胄,本可以象如今却不辞费力奔波于江湖之间,为什么呢?

再看李忱的后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些小溪山涧岂能阻挡得住,终极还是会流入大海,化为惊涛骇浪!
和前两句一样,这两句诗表面上也是在写瀑布,实则在回答老禅师的疑问:我虽然面前只能混迹于江湖,但将来一定能回归大海,终有一番作为!
和黄檗的前面两句不同之处是,无论是瀑布还是自己,李忱都是“写虚”,而不是“写实”。
这样一来,整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结合,相互映衬,十分得当。

当然,如果故事就此结束,这首诗后来也不会那么出名的。
古代借景言志的诗弗成偻指算,又有几首会被人记起?但问题是,后来李忱真的“龙归大海”,成了唐宣宗。
一欠妥心就实现了当时“吹过的牛”。
那整首诗的内涵就完备不同的,说是谶言也罢,说是前兆也罢。
反正便是带上某种神秘的光环,成为有唐一代诗词中极为另类的存在。
不由得不让人另眼相看。

末了说一下,唐宣宗李忱是一个很有佛缘的人。
在他之前的是唐武宗。
武宗灭佛,将天下大半寺庙都拆了。
而李忱在逃难期间则得到很多僧人的帮助。
后来他登基后,就“尽革武宗乱政”,大兴佛教。
从这个角度看,黄檗禅师和李忱的联诗,就格外的意味深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