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220窟北壁 初唐《乐舞图》

  一、浑脱舞曲 泼寒胡戏

  “苏幕遮”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舞曲,后用作词调。
“幕”,一作“莫”或“摩”。
中唐高僧慧琳《统统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载曰:“亦同‘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
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
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
”此调本为浑脱舞乐,是一种泼寒胡戏,人们在路上注水相泼,鼓舞跳跃而索寒。
据学者考证,“浑脱”即“囊袋”的意思,原指用牛、羊皮制成的革囊,西域游牧民族用以渡河,或用作盛水工具。
“浑脱舞”即舞蹈时舞者用油囊装水,相互泼洒,故称之为“泼寒胡戏”。
演出者为了防止冷水浇到头上,则戴一种油帽,高昌语叫作“苏幕遮”。
南宋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四亦载“高昌”之风尚云:“俗多骑射,妇人戴油帽,谓之苏幕遮。

  初唐时浑脱舞曾不胫而走,《旧唐书·张说传》载:“自则天末年,季冬为泼寒胡戏,中宗尝御楼以不雅观之。
”《旧唐书》中宗本纪亦载:“(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十仲春丁未,作泼寒胡戏。
”中宗时,并州清源尉吕元泰曾上书谏曰:“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
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役象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隽誉也。
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虏之俗?……《书》曰:‘谋,时寒若。
’何必羸形体,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焉?”由于其被朝臣视为“胡虏之俗”,不合唐朝礼仪,唐玄宗时,于开元元年(713年)十仲春七日,曾颁诏书《禁断尾月乞寒敕》,使此俗一度破除。

苏幕遮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舞曲范仲淹用其咏叹秋色

  然而在中唐高僧慧琳《统统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载曰:“(此戏)或作兽面,或象鬼神,假作各类面具形状。
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羂索搭钩,捉人为戏。
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
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公民之灾也。
”可知“苏幕遮”在民间仍得以保存,只是由以前的十仲春变为七月初,且由泼寒胡戏变成了驱鬼消灾的民俗。

  近人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中考证认为,“苏幕遮”是波斯语的译音,原义为“披在肩上的头巾”。
“苏幕遮”的曲名正是源于歌舞者的这种衣饰,因而得名。
亦可备一说。

  龟兹舍利盒 日本东京博物馆藏

  二、尾月凝阴 急鼓送寒

  “苏幕遮”,别号“古调歌”“云雾敛”。
因宋无名氏词有“鬓云松,眉叶聚”语,别号“鬓云松”“鬓云松令”。
以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
此调在唐时曲辞原为七言绝句,唐玄宗时宰相张说文集卷十载有《苏摩遮》诗五首,列入杂曲歌词,皆七言绝句。
《钦定词谱》因“张说集有《苏幕遮》七言绝句”,故认为“宋词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也”。

  张说文集所载《苏摩遮》诗云:

  苏摩遮五首(亿岁乐)

  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
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歌舞助欢娱。
(其一)

  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
自能激水成阴气,不虑今年寒不寒。
(其二)

  尾月凝阴积帝台,豪歌急鼓送寒来。
油囊取得天河水,将添上寿万年杯。
(其三)

  寒气宜人最可怜,故将寒水散庭前。
惟愿圣君无限寿,长取新年续旧年。
(其四)

  昭成皇后帝家亲,荣乐诸人不比伦。
昔日霜前花委地,今年雪后树逢春。
(其五)

  该组诗诗题下自注云:“泼寒胡戏所歌,其和声云‘亿岁乐’。
”此五首《苏摩遮》,皆与泼寒胡戏有关,“摩遮”“油囊”等词表示其光鲜的西域色彩,也反响了唐玄宗时与西域文化的互换与领悟。
其一中,“摩遮本出海西胡”,点明其西域源流,“琉璃宝服紫髯胡”写其装扮特色,“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歌舞助欢娱”,既点明了其歌舞娱乐之义,也表达了对大唐皇恩的歌颂。
其二中“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亦写其特色装扮和歌舞形式,“自能激水成阴气,不虑今年寒不寒”,则点明其“泼寒胡戏”之内涵。
其三中“尾月凝阴积帝台,豪歌急鼓送寒来”点明季候和歌舞形式,“油囊取得天河水,将添上寿万年杯”,既点明歌舞用具“油囊”,也表达了对龟龄的祝愿。
其四中“寒气宜人最可怜,故将寒水散庭前”点明季候和形式,“惟愿圣君无限寿,长取新年续旧年”,亦表达对君王龟龄的美好祝愿。
其五中“昭成皇后帝家亲,荣乐诸人不比伦”,点明此戏在宫中颇受喜好,“昔日霜前花委地,今年雪后树逢春”,不仅点明季候,也表达了对新年和新春美好未来的祈愿。

  莫高窟第98窟《饮宴图》

  三、春草夏荷 相思秋色

  历代《苏幕遮》词约有350首。
苏幕遮的词牌来源,与冬季泼寒胡戏干系,但后世代表作却以咏叹春、夏、秋三季为主题,如梅尧臣《苏幕遮·露堤平》写春草,周邦彦《苏幕遮·燎沉喷鼻香》写夏荷,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则叹秋色。

  梅尧臣《苏幕遮·露堤平》为历代词中写春草之佳作,词云: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占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词作上片以清新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
长堤上青草齐齐,犹带露珠,远处房屋也在如烟绿草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芳草萋萋,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一片妖冶,显示出浓郁的春意和发达的活气。
“庾郎”句用庾信典故,庾信少有才名,“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
他本为南朝梁代文士,出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
这里借指离乡宦游的才子。
“窣地春袍”指宦游少年的衣着,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样平常都是穿青袍。
嫩绿的草色与袍色相互照映,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各处春草更加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下片转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
“接长亭,迷远道”一句,写归程,李白《菩萨蛮》词云:“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下一句写归期,王维《山中送别》诗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梨花”句化用李贺诗“梨花落尽成秋苑”,写春之落幕,末句更因此“残阳”“和烟老”渲染残春迟死气象。
全词以清新开篇,以凄迷作结,春草由“嫩”变“老”,时序匆匆交替,满含作者惜草、惜春的伤感情怀。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喷鼻香》为历代荷花诗词中名作,词云:

  燎沉喷鼻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逐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全词清新自然,上阕写景,下阕抒怀,写景真切,写情动人。
开篇点明时节,正是盛夏之时,室内燃喷鼻香消暑,初显清闲之意。
再从室内写到屋檐,“呼”字极为真切,暗示昨夜下雨,目前已晴,“窥”“语”二字更是写出鸟雀活泼之态,悦耳之音,展现出一幅清丽的盛夏清晨图景。
再写到室外的风荷摇摆,“叶上初阳干宿雨”一句,清新明丽,写出雨后初晴时荷塘的澄澈与新妍。
“水面清圆,逐一风荷举”,“清圆”写出荷叶的圆与青翠,“逐一”写出荷花次第摇摆的清雅姿态,再着一“举”字,更是动态可掬,描述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
这句对荷花的真切描写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实为写荷之绝唱。

  词的下阕抒怀,由面前的荷花图遐想抵家乡景致,表达思乡之情。
“故乡遥,何日去”,直言思乡;“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长安”指北宋都城汴京,正是当时词人客居之地。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自己思念家乡故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从对方处写来,更加衬托出词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一句,写梦中小舟划入荷塘,以梦作结,如梦似幻,在希望中更添了一份朦胧的怅惘和忧伤,使思乡之情更加浓郁深切。

  《苏幕遮·怀旧》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时范仲淹于西北边塞军中任职,担当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其词云: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情景交融,抒发羁旅乡愁。
上阕重在写景,描述出一幅残酷辽阔的深秋风景图,碧云满天,黄叶各处,寒烟翠波,芳草斜阳,水天相接,辽阔苍茫。
在古诗词中,“芳草”意象常与乡思别情相联,《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下阕重在抒怀,“黯乡魂”,即因思念家乡而黯然神伤,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旅思”,即羁旅愁思久久追随不散,故乡思难解,夜不能寐。
词人独倚高楼了望故乡,借酒浇愁,末了却化作思乡之泪。
全词感情低回深婉,境界却残酷阔大,全词将秾丽之景、阔远之境、深厚之情融为一体,为历代传诵,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即化用本词首句。

​来源 北京

作者 郭林丽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