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见习 李夏涛 通讯员 龚卫国
8:48:5
“做年羹饭,要选最好的粳米,再掺一些糯米,拌一些花生。掺糯米象征一家人和蔼联络,拌花生米象征着子孙多而健壮。”郑光贵说,今年年羹饭做得多,可以从大年三十吃到正月初二,意味着一年到头吃不完,日子越来越红火。
在芷江,侗族群众有吃年羹饭的习俗。年羹饭指大年三十的早饭,不是晚上的团圆饭。当天,女人安歇,男人做饭。“以前都是在外边打工过年,如今日子好了,今年特意赶回来,与家人团圆。”郑光贵一边淘米一边说,今年就不出去了,在县里工业集中区找好了事情,过完年就上班,一个月有4000多元。
郑光贵与妻子龚海燕都是残疾人,2014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穷苦户。妻子在集镇上一家餐饮店做点小工,自己外出务工。通过努力,2017年郑光贵家稳定脱贫,2018年百口纯收入达4万多元。
不一会,三样主菜摆在了桌子中心:一盘切不断的腊喷鼻香肠、一碗青菜拌豆腐、一大碗胡萝卜。“三样都是吉祥菜,喷鼻香肠象征常吃常有;青菜拌豆腐以示四季清明净白;胡萝卜寓意日子超越越红火。”郑光贵逐一阐明。
饭菜上齐后,郑光贵倒上3杯葡萄酒,与妻子、女儿碰杯,一家人其乐融融。席间,龚海燕情不自禁地唱起:“脱贫攻坚成绩大,我们家庭大变革,千言万语说不完,党恩永久牢记心。”一段顺口溜,道出了对党的无限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