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经由无尽的天空又落入汪洋的大海之中,六龙的居所在哪里呢?
太阳的起始运行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滞,人不是混沌之气,怎么能够和它一起长久地来回运转?
兴盛的草木并不感谢东风,凋零的木叶也不怨恨秋日。
是谁挥鞭驾驶运转四季的车马?万物的兴盛与凋零都是自然的规律。
羲和啊羲和,你怎么驾驶着太阳埋没在大海的波涛之中?
鲁阳又有什么德能,竟能挥舞长戈来震退太阳?
这些都是违逆天道的神话,假借太阳名义的虚妄之语实在太多了。
我将包罗自然的万象,广大壮阔和混沌之气等同!
赏析
日出行是乐府旧题中咏叹太阳出入无穷,又感伤人的生命短暂而抱负驾驭六龙上天羽化的诗篇,李白反其道而行之,写下阐述自然规律的诗篇。
诗句第一句以五言起笔,开篇点明题目的太阳,用太阳出自东方来引出后文,而“似从地底来”写出墨客主不雅观的视觉感想熏染。
诗句第二句插入七言来变革声韵的长度,“历天又入海”写出太阳一天的运行过程,接着墨客反问道:“六龙之所安在哉?”从这个反问句可以看出墨客并不相信什么六龙运载太阳,要不然六龙住在哪里呢?这样的反问比直接说一个陈述句要更有力,同时为下文自述不雅观点埋下伏笔。
诗句第三句插入四言,应是减缓声韵节奏的变革。墨客在这一句中阐述太阳的运行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息,人不是混沌之气,又如何与它共同徘徊,这讥讽了那些企图和太阳一样永生的人,这里的反问句进一步加强了墨客的不雅观点。
诗句第四句中连用两个“不”,解释万物的兴衰并不随环境的变革产生感情的变革,这时墨客的理性占了上风。
诗句第五句用问句起笔,反问是谁使令四季的变革,这勾引了读者的思维,也让墨客的不雅观点自然显出,那便是统统兴衰变革都是自然的规律。
诗句第六句用两个“羲和”来加强语气,然后反问他为什么要把太阳驾驶到大海之中,这里结合上文句子可以看出这是荒谬的。
诗句第七句由九字转为四字,以此溘然降缓音调,使其短匆匆有力。这一句连续反问鲁阳有什么德能可以挥戈震退太阳。
诗句第八句可以看出墨客对上面两个神话传说的态度,那便是武断地否定,并说出这是违背天道自然的规律的虚妄之说,从“实多”可以看出墨客对这种类似神话的厌烦。
诗句末了用六字到七字来结尾,是为了让声韵悠长荡漾。这一句写出墨客想与自然合而为一的道家思想,末了的感叹号是斩钉截铁的,解释墨客内心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