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味措辞类
品味措辞是诗歌鉴赏的根本,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读诗如果对诗歌的措辞意思不理解,则很能把握作者的情绪,因此,各地高考诗歌鉴赏比较看重对措辞的稽核。品味诗歌措辞紧张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剖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浸染、辨别诗歌用词的妙处等。
(1)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如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断”的含义:断断续续。
答题建议:利用古汉语知识
(2)剖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浸染
关键词语在诗中的浸染,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或是诗眼,或是统摄全篇,或是收束全诗,或是线索。详细是什么浸染,要结合诗的内容作答。
如:阅读下面的诗,按哀求作答。(8分)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匆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再如: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 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 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神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解析] 同样着一“望”,不过二诗位置不同,李诗在篇首,浸染同上,柳诗在篇末,收束全诗,其浸染可仿照提示进行回答: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迫切期待。
答题建议:阐明 +浸染(效果)+情绪
(3)辨别用词的妙处
这类题目一样平常是对诗中的某个用字(词)换个字眼或将两首诗中相似的字眼进行比较,考生说出哪个更好,好在哪里,这是诗歌鉴赏中能力哀求较高的一道题目。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落,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落”,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以为“失落”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答: “失落”字更好,由于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飞腾而与水面平齐彷佛消逝了的主不雅观视觉形象。否则没有这种效果。
“阔”字更好,由于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以是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想熏染,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音调似也更为响亮。实则没有这种效果。
答题建议:不雅观点+阐明+手腕(浸染、效果) +情绪+比较
强化演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答案:“渺茫”一词包含着繁芜的情绪,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面远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实在是写墨客心中的茫然,写出墨客送别朋侪时的痛惜若失落。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剖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豹空寂凄消。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墨客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镇静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扬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书生孤独、彷徨的感情。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真切地描述出书生苦闷无聊的心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看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墨客。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答:
答案: 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钩画出雨的周详,雨的柔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民气旷神怡;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随意马虎让人陶醉的。
透过这些“紫”、“红”的刺目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我们不难创造,墨客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墨客笔下的景致,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墨客一种情绪的载体,成为墨客以景抒怀的绝佳选择。这便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二、剖析意象类
诗歌是借助意象抒发感情的,而诗歌的意象感化了作者特有情绪的详细形象,这个形象一样平常指某个特定景物如明月、山水、杨柳、杜鹃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因此,剖析意象也是历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热考的内容。常见的题型有指认形象、体会画面、揣摩情绪等。
(一)常见意象
1、植物类(比喻或象征)
芳草——离去的愁绪 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芭蕉——孤独忧闷悲惨 离情别绪
梧桐——凄苦、寂寞、惆怅 梅花——高洁、不屈不挠
松柏——孤直、顽强 菊花——高洁、隐逸、脱俗
牡丹——崇高、富贵 桃花——美女的容颜
扬花——飘零、离散 柳——离去 故乡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比喻垂老之年。
2、动物类:
杜鹃——悲苦 乌鸦——衰败、荒凉 小人或凡夫俗客。
孤雁(孤鸿、断鸿):——流落流落、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孤傲、孤高和受尽伤害等情绪。
蟋蟀:——惆怅 鸿雁、青鸟——信使(鱼)。
蝉——高洁 猿啼——凄厉、哀伤
燕子——爱情 时势项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飞鸟——鸟的自由飞行比喻民气抱负的实现(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高飞回故乡。)
——清闲清闲乡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流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人生无常(雪泥鸿爪)
3、器乐类:
羌笛、胡笳——戍边思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去之情。
梅花落——曲调名。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出家生凛然生寒的觉得,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紧张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4、自然类
浮云——每每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
——有时也比喻统统阻碍历史提高的势力、小人
月——比喻美好的东西或永恒的自然。
——思乡、思亲(情人)
——见证某些特定时刻:国家曾经的繁华、个人遭际的不幸
落花——春天的美景 美人迟暮 生命的无奈 繁华不再
水——阻隔、沟通 怨恨、离去、愁情 韶光飞逝,永不转头
巴山夜雨——客途淋雨、归期无定的悲惨,夜雨剪烛、西窗共话的温馨。
寒雨——渲染凄清的氛围,表现寂寞的情绪,常常与离去、流落、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
夜雨——对故人的思念及天涯倦客的情怀。
雨打芭蕉——难以消释的愁情。
5、送别场所
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感化,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长亭、灞陵——是陆上的送别场所。
西楼——是一个象征性的观点,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寓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朋侪的处所。
凭栏——怀远,凭吊,烦闷愁苦,年夜方冲动大方。
6、其它意象
钟声——与庆典有关:“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身份地位的象征:“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强烈的佛教色彩:“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代表韶光,表达了现实存在,更蕴藏着深奥深厚的历史感和命运感。“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
船——流落之感、故人之思 自由
捣衣、砧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 思妇 思乡,与月色、寒霜、秋风、鸣雁组合。
(二)常见意境表现
雄浑 壮丽 壮阔 苍茫 苍凉 悲壮 闲适 恬淡
清幽 明净 明丽 清新 萧疏 凄寂 安谧 美好
诙谐 冷寂 高远 深邃 淡雅 幽远 清冷 宁静
(三) 鉴赏程序:
1。指认形象
所谓指认形象,是要考生在阅读诗歌的根本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述的意象,
例如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 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不雅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致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答案:濛濛小雨
再如: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顾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候的景致,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紧张意象。
这里考的是填空题,哀求考生找出两首诗中除“荷”以外的共同意象,只要考生细读原诗,一比较就能找出来它是“西风”,这是能力哀求最低的稽核形式。除了考意象之外,还比较了两首诗所写的韶光,从杜诗“落日”、杨诗的“入塞”可知,两诗写景的韶光均为傍晚时分。
答题建议:探求诗词中范例的景和物
2。体会画面
画面是由一个个详细的形象构成的整体。诗歌抒怀言志所借助的形象每每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许多形象营造意境、构筑画面,从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效果。王维的诗读了令人以为“诗中有画”,便是由于他长于利用不同色彩、状态的形象构筑生动和谐的画面。鉴赏古诗词要长于领会墨客所营造的画面。如:
例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①,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②,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③,敞裘犹带帝京尘④。
交游落落俱星散⑤,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浸染。(2分)
【答案】
(以到处飞行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流落。
再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详细解释。
[解析]这是一首通过剖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内容的题目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答题建议:找出诗歌意象,剖析意象特点。
3。揣摩情绪
形象是为抒怀做事的,鉴赏诗歌归根到底要透过诗歌的形象把握揣摩感情,因此高考命题每每看重这方面能力的稽核。如: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解释。(2006年湖北卷)
[解析]:本诗稽核对水这个特定诗歌意象的把握。水在古诗中也是一个常见而且意思比较固定的一个文化征象,常日借水来表达情绪,如离愁,譬如“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等;也有用水来表达韶光流逝,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答案:前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去的惆怅和交情的悠长,后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答题建议:找出意象+剖析特点+情绪
强化演习:
5、阅读下面的笔墨,完成题目。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落,月暗孤灯火。凭仗飞运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运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拜别的朋侪。
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答:
答案:落花 柳老 樱桃过(“簌簌无风花自堕”,写暮春花谢;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柳老”便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痛惜有作,因寄从弟纾
李嘉祐
南浦菰蒋①覆白苹,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顾长洲苑②,烽火年年报虏尘。
注:①菰蒋:多年生草本植物,成长在水中,俗称“茭白”。②长洲苑:古苏州的一大胜境,始建于吴,可与西汉的上林苑并论,屡遭战火劫难。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若何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剖析。
答案:作者通过对面前满目惨淡之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战役带给老百姓的深重灾害的忧虑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作者通过对面前满目惨淡之景的描写(2分),表达了对战役带给老百姓的深重灾害的忧虑之情。(“惨淡之景”1分,战役给百姓灾害1分,作者忧虑关怀2分。共4分)
日 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宅。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的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吉兆”之意。
(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述了一幅若何的图景?
答案: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落,一群群牛羊早已从野外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圆。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景致!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若何的繁芜情绪?
答案:作者用委婉的笔法反复的写出了作者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散乱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小雨中。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喷鼻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两首词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
答案:欧阳修的《采桑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东风景,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夷易自然。李清照的《武陵春》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三、表现手腕类
表现手腕是墨客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习常用的一些表现手腕。表现手腕分抒怀手腕、描写手腕、修辞手腕三大类。
例如: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 启
绿池芳草满清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答案角度提示】
从措辞的角度:可剖析总体的措辞风格;也可捉住“满”“过”“知”等字剖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详细剖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剖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剖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腕;也可在句法上剖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剖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再如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 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不雅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3)以上两首诗,刘诗幽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述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幽美画面。
苏诗描述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不雅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涌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沉着,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不雅观。
例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居,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十室九空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薄暮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落日深秋雨。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腕。(4分)
【参考答案】22.(4分)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怀效果。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民气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答题建议:手腕+剖析(诗句翻译、效果)+情绪
强化演习: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落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天生。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诗歌开篇便点出了环境的“清”,试联系全诗,剖析墨客用若何的手腕来表现这一环境特点的。
答案:反衬手腕(以动衬静)。幼雀雏燕在檐前呜叫,反衬村落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寂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寂静。表达出墨客对大自然的喜好之情,清闲的心境及归隐村落野、终老回籍的欲望。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贯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
这两首吊古伤今的古诗所用的紧张艺术手腕各有特色,请结合详细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刘诗:重在比拟,前两句回顾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韦庄:通篇侧面陪衬,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述,寓情于景(“借景抒怀”)。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东风吹入钓鱼湾。
幼童疑是有村落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本诗利用了若何的写作手腕?表现了若何的意境?
答案:利用了白描(描写)或动静结合的手腕,描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宁静、幽美、淡雅、平和的意境。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越王勾践
(南宋)柴望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悲惨?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共叶下宫墙。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释】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上以望海而得名。
第三联描写利用了若何的表达技巧?达到了若何的效果?
答案:颈联中的“复道”和“宫墙”都不是面前实景,而是对越宫景物的想象。,“复道” 义同《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中的“复道”。意思是,当代人没见过吴国被越国攻破的情景,以是勾践墓附近的百姓还时常传说着当年遭吴凌辱的往事。勾践墓、越王宫,雨打乱花,鸟翻黄叶,何等肃杀悲惨。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小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东风一夜吹乡梦,又逐东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墨客,洛阳人。
(1)简析诗歌一、二句所描写春景的特点。
答案:这是一个小雨初晴的春日。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散的意象。异域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2)诗的三、四句是本诗的佳句,试剖析这两句利用的艺术手腕及厥后果。
答案: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遐想到,那和煦的东风,象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东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超越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四、把握感情类
诗言志,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抒产生发火者感情,既然如此,读诗就要以把握诗歌情绪为目标,诗歌的各类手腕、内容都是为作者情绪做事的,因而高考诗歌鉴赏题一样平常都涉及到对作者感情的剖析评价,稽核形式或直接剖析诗歌思想内容,或通过比较找出诗歌情绪的异同处。
(1)剖析情绪
所谓剖析情绪,即哀求考生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生理变革,直接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民气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图画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墨客。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解析]:结合注释,二人均为晚唐墨客,再遐想两首诗所写画面,即可定出答案。答案: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答题建议:内容剖析+情绪
(2)比较异同
所谓比较异同,一样平常是供应两首内容干系或一首新诗、一首为考生在教材中学过的诗歌,哀求考生阅读后剖析个中的相同之处,比较不同之处,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其难度比直接剖析一首诗的情绪稍有增加。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表达的不同情绪。
[解析]此题要比较不同的情绪,由词句可知,“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答题建议:内容剖析+情绪+比较
强化演习: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刘长卿(唐)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①。
鸟向平芜②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③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①阐明:分离。②平芜:草木茂盛的原野。③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以贾谊代指朋友梁耿。
结合全诗,详细剖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别后的“惆怅”之情的?
答:
答案:全诗借景抒怀,寓情于景。将惆怅之情寓于详细的景物描写之中,借“鸟”“流水”写分别之痛,“白云”写相隔之远,“明月”写相思之苦,“春草”写思念之深。借助生动可感的景物,将感情表达得蕴藉而浓郁。(意思对即可)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喷鼻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年仅四十。密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频年蝗灾,民不聊生。
下阕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寂寞中抒发了作者情绪,试作赏析。
答案: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光鲜的比拟,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生僻。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景象的寒冷,而且也让人觉得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涌现了很大的变革,心情完备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累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频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落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人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拜别。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野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悲惨,却是写出了贰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门怨(其二)
李白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上苍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诗中的“愁”详细指什么?简要剖析“长愁”二字在本诗前两句中是如何表示的?
答:
答案:这个愁指的是“长愁”。诗中人并非因当前秋夜的悲惨景致才引起愁思,乃是长年都在愁怨之中,即令春临大地,万象更新,也丝毫不能减轻这种愁怨。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的方法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理解诗歌措辞的特色,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措辞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根本。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稽核的重点内容之一。
诗歌措辞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措辞比较,更具抒怀性、蕴藉性、精髓精辟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数是短小的抒怀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措辞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须要,诗歌非对措辞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措辞来做诗中国。
诗歌对措辞的变形,在语法上紧张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身分等等,紧张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每每也是高考稽核的重点。理解诗歌措辞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墨客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须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每每便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喷鼻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民气。”(《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东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随意马虎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不安于室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末了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便是化腐烂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传染力。
(2)把稳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遐想去补充墨客留下的空缺。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墨客故意留下的空缺,还原诗歌的场景,得到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以是哀求利用想象添补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取答话包括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缺,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履历的积累、自身的教化去补充完善。
实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乃至可以省略起连接浸染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乃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大略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东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墨客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样平常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
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嫡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墨客还选了“桃李”、“东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由于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陪衬,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去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随意马虎。墨客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落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须要点灯,以是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创始,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引发读者的持续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相互思念,夜阑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彷佛是伶仃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奥深厚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尘凡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尘凡”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尘凡”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尘凡”之中露出了笑脸,彷佛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彷佛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墨客只是把两个具有比拟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落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薄暮,无计留春住。”“门掩”和“薄暮”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薄暮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薄暮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薄暮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韶光又是薄暮,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落望和惆怅。
(3)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墨客的真实意图与情绪侧重点。范例的比如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工具。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喷鼻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喷鼻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墨客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恰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清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豁亮清明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工具,结果被放在前面,彷佛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骚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朋侪陈亮的,分别解释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骚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杜甫《秋兴八首》喷鼻香稻(一作红豆)啄余(一作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央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样平常情形。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称灵巧,每每可以离开它所润色的中央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解释。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随意马虎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违规字词]《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喷鼻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喷鼻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韶光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阔别中央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央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涌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笑东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 “东风”不受 “笑”的支配,而是表示 “在东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形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排为“欲目穷千里”。
颠倒语序的缘故原由:
第一、是声律的哀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定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哀求,墨客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分外须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不雅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央就归结于被出发分‘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闭幕,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地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央移到了动作的主动成分‘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光鲜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出发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光鲜性。”
实在,诗词曲中分外词序的涌现,声律的哀求和修辞的须要每每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伶仃突兀的阵势以及春雨后墨客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