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出发,感想熏染古典诗词的情绪与哲理

2017年至今,“郦波品诗词与人生”系列陆续出版了《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最是人间留不住》和今年的新作《道是无情却有情》。
该系列出版后,长居当当图书脱销榜,在各种读者群体中产生了热烈反响。

新书《道是无情却有情》延续了郦波的一向风格,精选历代古诗词18篇,取刘禹锡《竹枝词》“道是无晴却有晴”命名,广泛展现了亲情、交情、爱情等“人生至情”,并由此出发,探寻了墨客与自我、与他人、与天地和解的多重聪慧。

当我们对现实感到迷茫和困惑时,不妨翻一翻这本书。
无论是生命无常的自然征象,还是大起大落的个人经历,该当如何应对,古人早已在诗词中给予了我们完美的回答。

在诗词中体味人生至情在现实中追寻自我和解郦波新书道是无情却有情出版

在《道是无情却有情》里,郦波引用了德国学者的话:“西方文化的实质是他救,东方文化的实质是自救。
”不管面临若何的困境,古人永久不会放弃的便是心中那份炽热的感情。

因此,书中有浪漫的个人情绪,也有深奥深厚的家国之思。
《诗经·采薇》里在交际战的将士们,既交织着恋家思亲的情怀,也包含了为国赴难的任务与担当。
宋代《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叹。
袁枚《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表现了每一个平凡的人的自傲与志趣。

墨客笔下的情绪,或豪放,或婉约,或精细,或壮阔,让我们的心随之律动,与之交融。
走进这本书,便能享受一场有关诗词的唯美进程。

知人论诗,体味中国文人的“和解”境界

知人论诗,知人论世,可以说是我们解读诗歌最主要的办法之一。

郦波说,诗词于人生有其无用之大用,一为与自我达成和解,二为与他人和解,三为与天地自然和解,然后在和解的过程中找到生命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一首《竹枝词》把我们带回大唐,望向被贬到巴山楚水间长达二十余年的刘禹锡,在逼仄的困境里,他却能重新觅得生活的希望与乐趣,达成与自我的和解。
宋代的文人苏轼,因新旧党争,“乌台诗案”后接连被贬,但在贬谪过后,他却能写信给新党著名的成员章惇,达成了与他人的和解。
王维《鹿柴》、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等诗词则反响出宁静的自然之美,这是与天地自然的真正和解。

《道是无情却有情》

郦 波著

上海公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

后疫情时期,为什么要读诗?让我们跟随郦波一起,在经典诗词中探求答案,理解不同的人生,感想熏染不同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