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传明

谷雨,正是万物发达成长的时节,也是人们纪念“中华文字开山祖师”仓颉的日子。
在古都金陵,一位白发的美国老人和南京的老师孩子们,趁着春光到访了一处汉字“宝库”——金陵刻经处,一起创造中国汉字之美,感想熏染中国雕版印刷术的悠久历史。

美国学者理查德·西尔斯,因其对汉字的热爱和执着,在中国被亲切地称为“汉字叔叔”。
近年来,他一贯居住在南京,“在这座古老的城市,我创造了很多跟汉字息息相关的地方。
我喜好探访这些地方,也希望把我对汉字的热爱通报给更多人,尤其是孩子们。

“草长莺飞仲春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在金陵刻经处的古典庭院之中,理查德·西尔斯和孩子们一起朗读了一首著名的咏春古诗,朗朗的读诗声更丰富了春天的俏丽。

谷雨时节和汉字叔叔在南京创造汉字之美

共同参加这次实践活动的南京市传授教化研究室教研员徐艳老师,也是一位多年研究汉字教诲的专家。
她不禁感叹,“鲁迅师长西席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你们听,这首诗的韵脚,让人读起来又高又远,仿佛鹞子在春天的晴空里越飞越高。

“汉字叔叔”与南京小朋友共上一堂春天的汉字课。
吴园 摄

“你们看,‘春’字的古字,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屯’代表初生的抽芽,两个‘屮’是春天毛茸茸的小草,一个‘日’自然是表示阳光……”只管是个“老外”,但理查德·西尔斯对付汉字干系的知识可一点儿都不“见外”。
“每一个(古)汉字的每一个部分,究其根本都源自于象形笔墨。
汉字蕴含着数千年的中国文化。
而印刷术让汉字的演化得以留存,也让中国文化得以超过山海、流传百代。

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在精心雕刻。
吴园 摄

“叔叔,您每天大约可以刻多少个字呀?”当看到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第八代传承人王康的风雅雕刻技能,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的孩子们惊叹地提出了疑问。

“大约40个。
”王康补充道,“在古代,人们一天可是能刻100多个字呢。

用特制的刷子把墨汁刷满雕版,放上宣纸,用工具轻轻压擦,揭开一页页墨迹分明的书页……一本传统线装书的制作流程,让孩子们叹为不雅观止。

“你们看,这用宣纸做的鄙吝械,叫纸捻,便是纸做的钉子。
”理查德·西尔斯从桌上拿起一个小纸卷,笑着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吗?实在是在装订线装书时,暂时用来固定纸页的。
小小一样物件都有古人的聪慧。

“汉字叔叔”希望把自己对汉字的热爱和执着,通报给更多人,尤其是孩子们。
吴园 摄

从金陵刻经处珍藏的一排排古雕版,到明城墙上依旧清晰的古人字迹;从街头巷尾的商店招牌,到博物馆里展陈的文物篆刻……在南京,理查德·西尔斯戴着老花镜,勤学不辍追寻着汉字在韶光长河中的变幻。

同样是在南京,明代航海家郑和从这里出发,在其下泰西途中,为沿线国家带去中国书本。
1407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四夷馆在这里设立,培养了一批汉语留学生和外语翻译人才。
600多年后,南京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天下“文学之都”成员,吸引着像“汉字叔叔”这样来自海内外的文化学者到此探索。

据悉,为了让更多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一年一度的“联合国中文日”当天,南京市将携“遇鉴汉字和合共生”汉字展,到访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带去一场凑集中国书墨、绘画、音乐、茶茗等传统文化精粹的沉浸式体验展,让各国朋侪感想熏染来自中国江南的融融春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