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属茜草科,为常绿灌木。
枝叶繁茂,树形都雅。
春夏之交,花蕾初现,整株白绿相间,油光发亮,酷似翠玉所雕。

栀子花开,馨喷鼻香浓郁,沁人肺腑。
少妇清晨多摘其插于髻发上,青年男女则将其放入口袋。
城里人也爱买上几朵,或放在衣袋内“压汗”,或浸在碗里,置于室内迎来宾。
真可谓,栀子花开大地喷鼻香。

栀子花,不仅不雅观赏代价高,经济代价也高。
其木材细而坚实,为制作农具及雕刻之佳材,果实既可作黄色染料,又可入药。
其味苦、性寒,有清热泄火之功能,可治热病心烦、目赤、黄疸、吐血等症。

传说栀子花的种子来自天竺,与佛有关,故有人称它「禅客」、「禅友」。
杜甫诗曰:「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
」春天她叶翠清秀,夏日她皎洁芳菲的花朵点缀在翠绿的枝头,秋日的果实玲珑可玩,冬天依旧是叶碧傲霜。

齐心何处切栀子最关人。

栀子花语:喜悦。
也有阐明说,栀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爱与约定”。

很美的寄托。
大意是由于,此花从冬季开始孕育花苞,直到近夏至才会绽放,含苞期愈长,清芬愈久远;栀子树的叶,也是经年在风霜雪雨中翠绿不凋。
于是,虽然是看似不经意的绽放,也是经历了长久的努力与坚持。

咏栀子花

南朝梁-萧纲

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

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

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注:梁简文帝萧纲(503年―551年),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贵嫔丁令光,南北朝期间梁朝天子、文学家。

由于长兄萧统早去世,萧纲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
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去世,萧纲登基,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
萧纲因其创作风格,形成“宫体”诗的流派。

咏墙北栀子诗

南北朝-谢朓

有美当阶树。
霜露未能移。

金蕡发朱采。
映日以离离。

幸赖夕阳下。
余景及西枝。

还思照绿水。
君阶无曲池。

余荣未能已。
晚实犹见奇。

复留倾筐德。
君恩信未赀。

注:谢朓(tiǎo)(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
南朝齐精彩的山水墨客,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
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
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
永明九年(491),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十一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
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
两年后,复返京为中书郎。
之后,又出为南东海太守,寻迁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
东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去世狱中,时年36岁。

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
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奇丽,圆美流转,长于发轫,时有佳句;又平仄折衷,对偶工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谢朓所建宣城谢朓楼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妻刘三娘

南朝梁-徐悱

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

同心何处切,栀子最关人。

注:徐悱(?—525)南朝梁墨客。
字敬业,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勉第二子。
生年不详,卒于梁武帝普通六年。
幼聪敏,能属文。
起身著作佐郎,转太子舍人,掌布告之任。
累迁洗马中舍人,犹掌布告。
出入宫坊者历年。
以足疾,出为溪东王友,迁晋安内史。
早卒。
父勉悲甚,为之作《答客喻》。
妻刘令娴作文祭之,辞甚凄恻。
《玉台新咏》中有悱与令娴的赠答诗数首,可以窥见这一对文学夫妻在闺房中的情好。
今存诗四首。

栀子

唐-杜甫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

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

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注:栀子比起其它植物来,确实少见。
栀子可以提取黄色染料,又可以入药,理气治病。
果实经霜变红,枝叶遇雨露而显青翠。
喜傍江水成长,舍此之外,更无它物可移情。

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

唐-刘禹锡

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

色疑琼树倚,喷鼻香似玉京来。

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

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注: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阅读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剖析“定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来宾集》。

杂古词五首-其一

唐-施肩吾

怜时鱼得水,怨罢商与参。

不如山栀子,却能结同心。

注:施肩吾(公元780年-861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杭州府新城县招贤贤德乡(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落)人毕业于武盛县(现桐庐县分水镇)他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是集墨客、道学家、台湾澎湖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传奇人物。
施肩吾幼年家贫,好学的他不畏劳苦,逐日上山识字习文,并在唐元和十年殿试中被钦赐状元及第。
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天下大乱,施肩吾率领族人乘木船,经由多日流落,到达了澎湖并终极在此定居。
他把大陆的前辈生产办法和农业生产技能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拓宝岛。
被后人誉为“开拓澎湖的先驱者”。

施肩吾生平与诗歌同行,他的诗歌及玄门著作极为丰富,有诗集《西山集》十卷传世,《万首唐人绝句》诗集中收入其诗一百五十一首,后人评论他的诗作\公众新奇瑰丽,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质当不在李杜下\"大众。
另有玄门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信州水亭

唐-张祜

南檐架短廊,沙路白茫茫。

尽日不归处,一庭栀子喷鼻香。

注:张祜(约785—849?), 字承吉,邢台清河(一说山东德州)人,唐代墨客。
出生在清河张氏王谢,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绅士”之誉。
张祜的生平,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造诣。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雨过山村落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落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注:墨客王建生平沉沦下僚,生活穷苦,理解公民疾苦。
这首诗写于王建嬉戏山村落时所作,描述了山村落公民的生活。
全诗处处扣住山村落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农事的繁忙,山村落的神韵,皆蕴于一个“闲”字之中。
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作者写雨过山村落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村落庄生活的喜好之情。

植栀子树二窠十一本於松侧

宋-梅尧臣

全球多植梨,而我学种栀。

颜色固不别,良苦诚异宜。

团团绿阶侧,岂畏秋风吹。

同心谁可赠,为咏前人诗。

注: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师长西席,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
北宋著名现实主义墨客,给事中梅询从子。
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
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
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
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
为诗主见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蕴藉,被誉为宋诗的“鼻祖”。
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
另有《宛陵师长西席集》60卷、《毛诗小传》等。

栀子花

宋-杨万里

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

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

有朵篸瓶子,无风忽鼻端。

如何山谷老,只为赋山矾。

注: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
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落)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墨客、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复兴四大墨客”,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师长西席”。
官珍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生平作诗20000多首,但只有4200首流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为七言绝句,也有不少篇章反响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创造了措辞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诙谐情趣的“诚斋体”。
著有《诚斋集》等,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昼寝起》、《新柳》、《舟过安仁》等。

水栀子

宋-朱淑真

一根曾寄小峰峦,苫葡喷鼻香净水影寒。

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

注: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硕的女作家之一。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海宁(今属浙江)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

生于仕宦之家。
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反面气,终极因烦闷早逝。
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
别的平生不可考,素无定论。
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是劫后余篇。

栀花

宋-程珌

青琅削叶玉花细,独占炎皇第一天。

未羡冰桃垂夏后,且看金子粲秋前。

注:程珌(1164~1242),宋代人,字怀古,号洺水遗民,休宁(今属安徽)人。
绍熙四年进士。
授昌化主簿,调建康府教授,改知富阳县,迁主管官告院。
历宗正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郎官、秘书监丞,江东转运判官。

题栀子花

明-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

一钩月牙风牵影,暗送娇喷鼻香入画庭。

注: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
不应科举,专事诗文、字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首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叙旧图》、《沧州趣图》。
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栀子花

明-李东阳

抽白媲黄总称才,谁遣山栀人画来?

似为诗家少心腹,杜陵吟罢未曾开。

注: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六月九日,卒于正德十一年七月二旬日(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
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防守,属金吾左卫籍。

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良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
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
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去世后赠太师,谥文正。

咏栀子花

清-刘灏

素花偏可喜,的的半临池。

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

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注:刘灏,[清]字粹甫,江苏常州人。
遵燮子,由战功官湖南通判。
解饷至贵州以劳卒。
工绘事,尝苦手颤,右手握管,则以左手自按其腕。
所画山水苍劲有神,花卉娟秀,经久绢素如泾。
四季动植,无弗肖。
《武阳县志、刘氏清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