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起来,“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这里面的“之”是指代“万物”的。但是“物形之”该怎么理解呢?是“万物授予万物以形态”吗?
这句话出自帛书《老子》,与传本《道德经》第51章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略有不同。
帛书是“道、德、物、器”,其排列顺序为:从总体和抽象渐次落实到详细。而传本是“道、德、物、势”,彷佛看不出这样排序的逻辑关系。
且不管排列次序如何,都有一个“物形之”,这就很麻烦:万物形成万物?还是万物使万物有形?
这是个不小的理解障碍,不少注老大家都碰着过个问题,没办法,于是通过变通笔墨的办法,才勉强解读过关。
比如陈鼓应师长西席阐明说:“道天生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各物发展。以是万物没有不爱崇道而器重德的。”
读者若是不仔细阅读,乃至还以为这样的解读很顺畅,实在这是他曲解后的勉强通过!
为何这么说呢?由于译文已经改变了原文意。
我们来剖析一下
老子的“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个中的“之”指代的只能是同一个事物。而陈师长西席的译文却是“道天生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各物发展”。
你看出来了吗?前两句话的主语是“道”和“德”,后两句的主语被偷梁换柱成了“万物”和“环境”,这就改变了老子的论述工具。按照“道生之、德蓄之”的说法,“之”指代的是“万物”,则“物形之”就只能是“物赋形于物”,如此,则陷入笔墨陷阱。
为绕开这一陷阱,于是,前两句的宾语“万物”,到了“物形之”这里,就真的“喧宾夺主”成了主语,这就悄无声息地改变了老子原意,至少这四句话的字面意思被改变了。
那么,该如何办理这一问题呢?
虽然万物为“道所生”“德所畜”,但是“道”与“德”皆无形质,因此要依赖“道”而有形质,便是说,道使万物有了形质。“器成之”也一样,即德畜养万物,使万物成了详细的事物。
因此,“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形之而器成之”大意是说:道生万物,德畜养万物;道使物有了不同的形态,德使物成了详细的事物。
#探求热爱表达的你##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