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线性的讲发展史,诗到晚唐就可以了,由于后来直到民国前都是只有流派之争,没有诗本身的变革。
而从上古到晚唐,中间的秦末汉初到东汉末年,实在也乏善可陈。

以是真正要讲诗歌变革,无非是春秋期间、魏晋南北朝、唐朝。
这便是中国古诗的三大发展阶段,唐朝到了顶峰,进入了格律诗领域,之后虽有宋诗、清诗两个高峰,但是都是在内容、流派上出彩,于形式上再无进步。

实际上便是诗的产生、诗的发展、诗的顶峰三个阶段。

肯定又会有朋友说,是格律害了古诗,便是由于格律诗的涌现才让诗歌停滞了发展。

一篇文章带你理解中国古诗的成长与巅峰

这是放P。
诗歌发展到格律诗是自身发展的一定,就当时的情形来说,格律诗是前辈的文体形式。
而且格律诗的涌现并没有阻挡古体诗提高的步伐,正是由于古体诗在提高的过程中涌现了音律规范化,才总结出来格律诗。

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中国古诗的两大分类,齐头并进,共创辉煌,没有谁限定了谁,也没有谁取代了谁。

有这种格律限定了古体诗的想法,从深层根源来说还是认为格律诗优于古体诗,只是你写不好,就被它限定了思想——懂格律的人根本不在乎自己写的是格律诗还是古体诗,在乎的是写得好不好的问题。

诗的产生(先秦)

现在一样平常把《诗经》尊为中国古诗的源头。
实在《诗经》的诗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形式,诗的起源要远远早于《诗经》。
由于这是周朝中心政府派采诗官去四处网络民歌来编汇的,是经由了文化人的审定、修正的文学艺术作品——诗本来便是歌,我们要认清楚这一点。

我们现在没事哼哼,实在便是诗的出发点。
把我们的哼哼变成笔墨,在节奏感和押韵上做出细化,便是诗。
做出雅化,就分开了打油诗。
再做出字数规范,平仄调度,就称为近体诗。

诗的产生,便是劳动之余的哼唱。
有一种说法,诗来自劳动号子,这也有一定道理,不过要歌颂爱情、要歌颂交情、要歌颂基情(诗经中大把),绝对不是一边辛劳劳作,一边能背着喉咙喊出来的,以是劳动号子只可能是诗歌起源的部分组成。

目前创造最早能被定义为诗歌的,该当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这是二言诗,也是文言文节奏和押韵能做到的最小构造,初步具备了诗的性子: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好手陈音讯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

我砍了竹子,做成弓箭,发射石块,驱赶野兽。

这是一个替父母守墓的小子无聊时候的发明,用来驱赶骚扰宅兆供品的野兽。

还有箕子的《麦秀歌》等,一些上古的大概有些诗味的作品。

而到了《诗经》,四言、整饬、押韵、重章叠唱、包罗万象,基本上已经席卷了后世所有流派诗歌的先行,以是我们可以称之为春秋期间诗歌的大成,而不仅仅是起源。

诗的发展(两汉)

中原地区有《诗经》,南方则涌现了是非句的《楚辞》。
屈原是第一个具名出诗集的人,也便是从他开始,“墨客”的身份正式登上文化舞台——以前的作品署名大都是“佚名”。

同时从《楚辞》开始,诗歌开始真正有了标题——以前的作品大都是取前面几个字或者一句作为标题。

而且《楚辞》涌现了杂言,这也是和《诗经》风格明显的差异,随着秦朝灭亡,楚地枭雄称王——项羽、刘邦都是楚人,这种风格的诗歌开始盛行。
汉朝文治武功,兵临天下,迎来了第一次多民族文化大领悟——最为明显的便是音乐领悟。

轻快活泼的胡人音乐改变了中原音乐端庄端庄的节奏,至少在民间,这种宴乐飞快盛行起来。
随着音乐节奏变快,音乐章节变长,四言诗已经无法知足演唱——诗是歌词,牢记这一点——以是就涌现了的五言诗、七言诗,乃至六言、八言、九言的作品。

不过由于汉朝经学一统天下,儒生老成持重,以是文艺方面的发展比较缓慢。
大家更喜好长篇大论的“汉大赋”,以是诗在两汉的发展缓慢。

值得一写的便是汉武帝柏梁台上作联句游戏发明的句句押韵七言诗:“柏梁体”,这是一种小众的,后来被断句不押韵的格式淘汰了的诗体,但是也有佳作,如杜甫的《美人行》。
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则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七言诗,《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作甚怀忧心烦劳。

……节选

但是直到汉末,乃至到了隋末唐初,七言诗虽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在构造、音律规范等各方面还是五言诗走在前面。
而且这一期间也没有绝句的产生,汉人以大为美,绝句体小而俗,不敷以用。

诗的飞跃(魏晋南北朝)

诗到了曹魏期间,产生质的飞跃。

这一期间,文化还是节制在贵族、文人手中,以是诗歌的发展也只可能在士大夫阶层发生。
这一期间发生的最大变革便是有了文采这个观点。

在东汉以前的诗歌,实在就类似于我们本日很多朋友淡如白水的当代诗,其紧张的功用还是说事、抒怀。
但是如何说事、如何抒怀,是没有观点的,即算是做出比喻和一定的润色,也是讲究“浑然天成”,没有抱着润色自己的文辞来突出自己情绪的目的。

这统统,到曹植这里发生了改变。

魏晋南北朝对诗词最大的贡献有两方面,而这两方面都是从曹植发轫。

一是文辞润色之风发轫。
发展到后来,成为空洞无物,不说正事,只讲究形式主义的极度,即“齐梁体”,也便是后来所称的“宫体诗”,特色便是只要好听好看,“兴寄全无”,没有任何志向、抱负,沉迷于风花雪月、闺阁情思。

文辞润色对付文学作品是必须的,但是过度而忽略内容,便是形式主义,是走错了路了。
以是陈子昂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便是批驳这种形式大过内容的走向。

二是音律学的发展。
这个也是从曹植开始的,以是不能不说他是文学中的奇才啊。
他发明了“梵呗”,开始寻求“徒歌”(没有音乐的诗歌)中笔墨发音的规律。
随着南北朝佛教大流传,音韵学得到长足发展。
沈约、周颙等人提出“四声八病”,并成功利用到诗歌的创作。

音律的发展是唐朝平仄格律的根本,也是诗歌走向吟诵文本,分开音乐独立存在的关键。

经由这五百年的飞速发展,诗在形式上已经初具规模,在流派上(山水、边塞、讽喻等等)也是百花齐放,已经为盛唐飞歌做好了统统准备。

诗的盛放(唐)

经由南北朝的文体格式准备,隋唐的文人开始了文风的大纠偏。
陈子昂提出“汉魏风骨”的观点,至今为古诗爱好者所推崇。
初唐四杰等无数初唐墨客在格式上沿袭宫体诗,在内容上不断开拓进取,在意向上活气勃勃,终于让唐诗成为既幽美动听,又感情深厚的动人之作。

但是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唐诗的元勋是初唐四杰,以及盛唐大墨客(李、杜、王)等人。

实在并非如此。

初唐四杰不是早夭便是困苦,要不就背叛,并没有政治地位,而陈子昂虽然提出了理论作为旗帜,但在失落宠后影响也变小,无法真正带动诗风改革。

对诗体规范起到浸染是元兢(换头,相粘)、上官仪(对仗)、沈佺期、杜审言、宋之问等人。
特殊是这些宫廷墨客,精研格式,实在原来内容上是相对空洞的,但是他们遇上了风云动荡的武周王朝兴盛覆灭,唐玄宗李隆基上位这些政治变动。
大批宫廷墨客被流放,流落江湖。
而人的境遇一旦波折,思想性自然就上升了,加上本身极好的格式研究,大批既有情绪、又有形式的诗歌作品就问世了,从而带动了全体朝代的诗风。

李白对付诗歌史的贡献紧张是和王昌龄一起改进、规范了七绝。
前面说到七言不被看重,到了他们这里才真正上位,并且一跃成为唐朝至今最为盛行的诗歌格式。

而在格律诗的完备上,杜甫是集大成者,同时,在是个理论上,也是他一锤定音,决定了唐诗重内容、重感情、崇汉魏的未来走向。

至于大李杜在诗歌上的造诣,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大李杜冲到天花板的能力直接导致了中唐墨客的困境。

中唐的墨客在李杜压力之下,无路可走,就开始了在盛唐诗路上分类深挖。
如韩愈的“散文入诗”,李益专攻“边塞诗”,刘禹锡走怀古路线,并开拓“竹枝词”,白居易走老百姓路线,李贺干脆就写鬼神之词去了。
盛唐诗是高峰,中唐诗是高峰上的平原,四处罚流,四处着花,以是论唐诗,盛唐、中唐的大墨客如流星赶月,层出不穷。

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好的时期。

诗的后来(元明清)

进入晚唐,由于安史之乱后,政权虽然几经复兴,但总归是走下坡路了。
全体王朝开始倾颓,文化意象就开始走南北朝末年的老路,诗风又往隐逸派和作乐派分流。
志气不再高昂,内容自然低迷。

当然,晚唐的李商隐在艺术造诣上来说是最高的,由于他凑集了前朝所有大墨客的特色。
虽然有时候用典精湛、晦涩难懂,但是他的诗歌造诣在晚唐是最高的,乃至放在全体唐朝也不逊色。
唯一和大李杜没办法比的是缺了气候,但这不是他的缘故原由,是时期的缘故原由。

不过这些都是诗风变革,而对诗歌本身来说,到了晚唐,格律诗的规则已经坚如磐石,基本上连折腰体之类可有可无的出律,大家都很少犯了。

而其余一种文体,曲子词已经开始在杜牧、白居易、刘禹锡手中登堂入室,成为诗规范之外,文人们更加灵动的思维奔流方向。

那便是词牌史了。
诗史也不是到这里就完结,只不过大概发展便是这样了,后来的复兴也没有打破格律、非格律,只不过是在内容上、表现上分门别类,再创高峰罢了。
如宋朝的西昆体、太学体、喷鼻香山体、江湖体、四灵诗派、江西诗派、包括后来清朝的公安派、性灵派,这些都只是时期内容进步和文人思想觉醒的不同层次,诗本身的形式没有变革。

直到泰戈尔的《飞鸟集》现世——但是那个就属于当代诗史,基本上发布了古诗史的完结——虽然我们本日还在写,不过是只管即便承续,不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断绝罢了。

诗的简史,大致如此。

词牌简史、当代诗简史、有缘再聊。

由于是随手写,难免影象涌现错漏,欢迎示正,但不接管谩骂——不管你什么水平。